退却的大象与进击的野猪:当下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

四千年前,大象活动的范围最北可到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可见当时中原地区还生活着众多大象。如今河南省的简称“豫”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於物”。大象是瑞兽,因此“豫”字也有安乐祥和之意。

中国古代经历过几次显著的气候变冷时期,这是导致大象南迁的自然因素。但历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大象的退却》一书中指出,即便在气候回暖的时期,中国的大象种群也没有恢复,“最明显的解释即是,大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阵下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这表明,中国的农夫和大象无法共处。”

在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经济体系中,森林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相反,栖息其中的野生动物还经常为害人类。《诗经·大雅》记载了周朝的创业者们砍伐山林的丰功伟绩:“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孟子》也记载,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悅”。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大象一路南迁。到唐宋时期,大象的主要活动区域已局限于岭南一带。五代十国的南汉时期(公元962年),广东东莞的野象群经常损坏农田,于是官府出动军队围剿野象,并将象骨埋在一起,在其上建造石塔以示镇压,这便是如今东莞历史最悠久的文物之一“镇象塔”。南宋大儒朱熹在担任漳州知府时曾专门设立奖金,用于鼓励当地人捕杀野象,“如有人户杀得象者前来请赏,即时支给”。

宋元之际,大象的栖息地进一步退至雷州、钦州等岭南西部地区。随着明清小冰期的到来,它们在珠江流域彻底消失,最终退缩至云南一隅。可以说,大象退却的历史就是农耕文明进攻的历史。

退却的大象与进击的野猪:当下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

这两年,大象和野猪意外地成为我国网上“出镜率”最高的野生动物。

2020年3月开始,来自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十余头亚洲象组成的“旅游团”,毫无预兆地一路北上跋涉数百公里,一度逼近省会昆明。因其中一头幼象鼻子断了一截,网友们把它们命名为“断鼻家族”,一时间,又是无人机跟拍又是大量播主直播,这个家族成了动物世界里最耀眼的明星。

2021年8月,随着象群跨过元江南返,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告一段落。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云南省出动大量人力物力保护和引导象群,防止人象冲突,终于如愿让它们顺利返回了栖息地。

大象刚回家,野猪又来了。2021年11月,一段“野猪畅游南京玄武湖”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近两年,野猪频繁出现在南京的公路、景区、商场、校园乃至居民小区,以至于网友把南京戏称为“野猪之城”。这些等“天蓬元帅”虽然没有手持钉耙,战斗力却不弱,已有多地出现野猪泛滥成灾甚至伤人的报道。

大象退却史与农耕经济发展史

四千年前,大象活动的范围最北可到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可见当时中原地区还生活着众多大象。如今河南省的简称“豫”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於物”。大象是瑞兽,因此“豫”字也有安乐祥和之意。

中国古代经历过几次显著的气候变冷时期,这是导致大象南迁的自然因素。但历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大象的退却》一书中指出,即便在气候回暖的时期,中国的大象种群也没有恢复,“最明显的解释即是,大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阵下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这表明,中国的农夫和大象无法共处。”

在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经济体系中,森林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相反,栖息其中的野生动物还经常为害人类。《诗经·大雅》记载了周朝的创业者们砍伐山林的丰功伟绩:“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孟子》也记载,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悅”。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大象一路南迁。到唐宋时期,大象的主要活动区域已局限于岭南一带。五代十国的南汉时期(公元962年),广东东莞的野象群经常损坏农田,于是官府出动军队围剿野象,并将象骨埋在一起,在其上建造石塔以示镇压,这便是如今东莞历史最悠久的文物之一“镇象塔”。南宋大儒朱熹在担任漳州知府时曾专门设立奖金,用于鼓励当地人捕杀野象,“如有人户杀得象者前来请赏,即时支给”。

宋元之际,大象的栖息地进一步退至雷州、钦州等岭南西部地区。随着明清小冰期的到来,它们在珠江流域彻底消失,最终退缩至云南一隅。可以说,大象退却的历史就是农耕文明进攻的历史。

发展经济带来的问题可以用经济手段解决吗?

回到当代,2020年开始的云南“断鼻家族”的北上之旅,其实并非率性而为的旅行,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迁徙,是大象数量有所回升与栖息地持续减少的结果。大量种植的橡胶林看起来增加了森林覆盖率,但这些经济林地并不适合大象生存;同时,公路、水库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切断了保护区之间的联系,使象群被分割在几个碎片化的区域内,难以进行种群之间的交流。

这次象群的北上之旅引起了全国网友的热切关注,一路有人投喂它们喜爱的食物,可以说是一次万千宠爱的幸福之旅。然而,回家之后它们仍然要面临栖息地不足的问题。而在栖息地已经比较尖锐的人象矛盾也可能再次激化。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认为:“我们不能只凭感情,只靠情怀去谈人类和野生动物共生。”当地人对大象的高度容忍,与建立10多年的生态补偿和商业保险机制有关。野猪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之后,也有专家呼吁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

然而只靠经济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伊懋可所言,“大象的退却”所反映的环境变迁机制非常复杂,“经济形态、社会构造、政治制度、文化观念、技术条件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彼此交织”。王放也认为,此次大象长距离迁移的现象看起来有趣,但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本质上还是栖息地没有给它们留出生存空间,象和人之间的缓冲不足,矛盾加剧是必然的。

让民间社会重新焕发生机

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共生”,也许可以从野猪之患的治理中窥见一二。

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猪的种群数量迅速反弹,加上野猪远比大象生性凶猛,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冲突日益加剧。国家林草局在回复群众留言时指出,野猪已成为致害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2021年12月,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拟将2000年被列入“三有”动物名录的野猪从名录中删除。

消息发布之后,“吃货治理”的呼声也随之出现,不少“吃货”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享用美味的野猪肉了。不过,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我国已经立法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就算法律允许,单纯靠吃也不是解决人猪矛盾的好办法。

我国的野猪分为七个亚种,分布也十分广泛。泛泛谈论全国有多少野猪、需要吃掉多少其实意义不大。南京市区的野猪对人类的影响与东北森林里的野猪显然不能同日而语,控制野猪数量与保护大象种群一样,都是非常需要民间地方性知识的活动。打猎是一项专业技能,仅仅是在山林里追踪野猪还不迷路,就得学上好几年才能掌握,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猎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地区也难以施展拳脚。

为了防治野猪为害,一些地方政府组织了野猪狩猎队,然而成效甚微。一方面,由于枪支管理严格,靠人力和猎狗捕杀野猪投入产出比太差;另一方面,捕杀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极难掌握。从发达国家的野生动物治理经验来看,最好的办法是尽可能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特别是民间社会的力量。

在福建山区的一些地方有由民间打猎队转化而来的民间打火队(即消防队)。无论打猎队还是打火队,支撑他们的都是靠山吃山的祖宗之法以及保卫家园的精神依托。在当地的宗族祠堂里,打猎队的故事从明清时期就有记载。不过,随着老猎人上交了猎枪,年轻人无法学习打猎技能,与乡村的凋敝相伴的是村民与山共存的技能日渐消退。

无独有偶,黑龙江的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尽管已入选“非遗”,但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而鄂伦春族适度捕猎让自然界能够休养生息的传统,也远比“吃货治理”更符合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大象和野猪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但它们的活动难免会与人类发生冲突。退却的大象与进击的野猪都提醒我们,如何权衡人与动物、个体与群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是社会问题而非生物问题。治理是各种公私机构和个人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能否从野猪之患的治理入手,把移风易俗与保护传统有机融合,让民间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也许是一条可以探索的路径。

“象,道也”

“环境”一词的最早出于《元史•余阙传》:“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砦,选精甲外扞,而耕稼于中”,其原义是“环绕居住地”。近代日本人用这个词来对译英语的environment,进而也被汉语所用。不过,如今的“环境”早已不仅与我们的居住地周边有关。

就像《老子》所言:“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河上公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此“象”意为天道,诚然非彼“象”,然《太平广记》又载有:“安南有象,能默识人之是非曲直。”或许,大象和野猪能否更好地与人类共生,也能折射出一些人类社会的是非曲直吧!(本文作者:王翔 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管理学博士)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gfmagazine的头像gfmagazine
上一篇 01/06/2022 16:47
下一篇 22/06/2022 16:59

相关推荐

  • 自然指数: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与美国差距缩小

    新华社伦敦5月26日消息,新近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21中国自然指数”展示了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产出情况,其中数据显示中国在高质量科研产出方面正与美国缩小差距。 从自然指数追踪的4大学科科研产出来看,2018年中国在化学领域的贡献份额已超过美国;除生命科学之外,中国在地球及环境科学和物理学这两个领域也已接…

    27/05/2021
  • “武汉造”新冠灭活疫苗产能提升 可年产10亿剂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二期扩产项目投产活动,5月31日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举行。二期扩产项目投入使用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可年产新冠灭活疫苗10亿剂。

    01/06/2021
  • 抗涝保供,抢险救援——中国燃气捐款700万港币支援河南抗涝救灾

    2021年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造成严重内涝灾害。据新华社7月23日晚19时50分消息:河南强降雨已造成56人遇难、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9亿元。内涝灾害发生以来,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燃气”)指挥所属驻豫企业坚守阵地、抗涝保供、抢险救援,全力协助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未雨绸缪,…

    25/07/2021
  •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1年5月份外汇收支形势答记者问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1年5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1年5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21年5月份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如何?   答:5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一是银行结售汇顺差228亿美元,与1-4月月均水平基本相当。二是非银行部…

    18/06/2021
  • 京津冀遭遇罕见暴雨洪涝灾害 中国燃气闻汛而动全力抢险

    7月31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华北暴雨红色预警,这是3天内的第7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气象部门预计,京津冀地区的强降雨持续时间将达70小时左右。受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影响,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遭害,多地的公路被冲毁、房屋倒塌、通讯设施损毁、燃气管道被冲断。华北汛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中国燃气集团迅…

    02/08/2023
  • 6月份多项金融数据超预期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2021年上半年金融数据及社融增量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6677亿元。其中,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12万亿元,同比多增3086亿元。 “6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超出预期。”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

    10/07/2021
  • 芯片短缺是好兆头?港媒:或表明全球经济正恢复正常

    原标题:芯片短缺是好兆头?港媒:或表明全球经济正恢复正常 参考消息网5月27日报道 港媒称,随着世界经济活动复苏,对半导体的需求出现增长。强劲的复苏与通胀表明全球经济似乎正在恢复正常。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芯片或许看起来无足轻重,却维持着我们世界的运转。无论是在特斯拉汽车、烤面包机还是烘干机中,计算机芯片对于我们的…

    27/05/2021
  • 印度央行本月内将在零售领域试验数字货币

    11月2日,印度央行行长达斯宣布,将在本月内在零售领域进行数字货币的试验。印度央行11月1日已经开始在批发领域对数字货币进行试点。达斯没有明确零售领域数字货币的试验时间。达斯表示,推行数字货币面临技术、进程等多方面的挑战,央行需要尽可能平顺数字货币的推进,因此,央行需要保持耐心,不急于推进。 达斯指出,央行的数字货币此…

    03/11/2022
  • 人民币汇率收盘连贬三天 重回6.39元上方

    6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3932元,连贬三天。美国物价涨幅超预期,市场热议美联储缩减购债和加息的可能,美元指数反弹,重新站上90。 据交易员反映,今日外汇市场惊现中资行大额分红购汇,还有外汇存款规模较大的银行调节外汇流动性,以应对6月中旬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人民币汇率应声下跌。受此拖累,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恐难…

    04/06/2021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持续开展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记者7月23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我国将持续开展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突出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8部门将通过持续开…

    24/0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