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绿色实践先锋项目奖 中国燃气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 瞄准产业新生态

近日,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燃气”,00384.HK)在其2021年年度业绩会上发布了2022年碳中和行动报告,明确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净零碳排放路线。

报告从多维度呈现了中国燃气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其中“气代煤”工程和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耦合利用技术为业界广泛关注。

荣获绿色实践先锋项目奖 中国燃气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 瞄准产业新生态上述项目亦受到节能领域和媒体行业的高度认可。在近期举办的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清馨2022绿色实践先锋项目」评选中,经过严格的智库筛查、专家评审和公示程序,中国燃气凭借碳中和行动报告中的实践成果,以票选第一的成绩获评绿色实践先锋项目奖,让市场看到了中燃多元业务背后不俗的“双碳”成就和超前的绿色产业布局。

推广能源耦合 引领行业变革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我国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的步伐势将加快。作为行业龙头,中国燃气正稳步向绿色低碳综合能源服务企业转型,而综合能源服务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技术的耦合应用。荣获绿色实践先锋项目奖 中国燃气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 瞄准产业新生态

中国燃气在碳中和行动报告中介绍了其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系统:源侧采用污泥发电、分布式光伏等各类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源侧网;网侧以虚拟电网的概念,从中燃多年深耕的售电领域,不断打通源侧和负荷侧的物理阻隔;从储侧则加大储能技术的使用,包括:电化学蓄电、物理蓄电、盐溶蓄热、冰蓄冷等,为能源供应侧的调峰调频形成快速的响应能力;荷侧则成为“源-网-储-荷”这条能源生态链的最终指向。

通过以上技术的耦合应用,中国燃气可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用能解决方案,精准减少能源浪费,降低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

除了运用技术手段构建低碳生态链,中国燃气还打造了绿色产业朋友圈。公开资料显示,中燃集团已和中石化、中海油、隆基股份、百度、环交所、东风集团、三峡集团等行业巨头及单位展开业务合作,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绿色供应链体系,实现“1+1>N”的聚合效应。

此外,中燃集团在零碳能源系统、绿色先行示范区体系、低碳工业园区、生态碳汇、碳足迹碳捕捉碳核查等方面积极进行实践和摸索,通过构建双控双碳数字化平台赋能零碳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同时,让企业朝着智慧、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

“中国燃气将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国家‘碳中和’目标及全球的气候变化行动贡献力量。”中国燃气董事会主席、总裁刘明辉表示,“我们深知,只有采取切实行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我们除了要求自身实现运营层面的碳中和,也将携手上下游共同迈向低碳、可持续且更具韧性的未来,打造‘合纵连横’的低碳生态圈。”

获绿色金融支持 天然气大有可为

在上述低碳生态圈中,天然气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研究表明,作为低碳、清洁、灵活的化石能源,天然气燃烧时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50%,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天然气在我国“双碳”进程中有着关键作用,也为以中国燃气为代表的城燃龙头企业带来了全新的黄金发展期。

业内专家指出,在此大背景下,于供能端推进煤改气存量替代,是能源行业现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减碳措施。而这一观点,与中国燃气数年前早已开展的“气代煤”实际行动不谋而合。

自2016年起,中国燃气便积极响应国家治理大气污染号召,不遗余力、不计代价地开展“气代煤”工程,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截至 2022年3月底,已在全国各地大规模推进农村“气代煤”改造工程,接驳用户约800万户,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589万吨、一氧化碳126万吨、二氧化硫3.4万吨、颗粒物5万吨。

该工程在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还获得绿色金融支持。6月27日,中国燃气全资子公司中国燃气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多家境外银行签署三年期5亿美元等值的社会责任银团贷款协议。此贷款项目将中燃“气代煤”业务与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根据国际绿色金融贷款框架原则加入了社会责任贷款的合规和履约元素,是大中华地区首笔社会责任银团贷款。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除上述“气代煤”工程外,中国燃气还创新寻求气电耦合模式,首创智能微管网技术,高效推进农村能源清洁替代和转型发展。

荣获绿色实践先锋项目奖 中国燃气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 瞄准产业新生态中国燃气以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使业务布局与“双碳”目标紧密相连,推进自身业务向低碳高效转型,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燃模式,打造行业低碳发展标杆。自2017年到2022年3月,中国燃气已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3亿吨,相当于一年为地球种植163.9亿棵树。

中国燃气将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的态度,积极与政府和各界开展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圈,助力国家“双碳”事业发展,为共建绿色美丽新世界持续作出贡献。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gfmagazine的头像gfmagazine管理员
上一篇 29/06/2022 12:28
下一篇 25/07/2022 19:07

相关推荐

  • 环比同比继续“双升” 金融机构对房企融资行为已恢复正常

    在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引导下,11月房地产贷款投放增长明显,房地产信贷环境持续回暖。 据记者昨日从金融管理部门和多家银行了解,11月房地产贷款投放在10月大幅回升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环比、同比双升态势,初步预计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 另据Wind统计,11月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金额为471亿元,环比增长84%。记者了解到…

    06/12/202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指导开展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文章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2月8日11时50分,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人员被埋。习近平总书记、李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立即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救治生命放在首位,全力支持四川省做好…

    10/02/2025
  • 央行约谈银行和支付机构 虚拟货币监管再升级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日前发布动态,为打击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炒作行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人民银行约谈了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 据悉,此次约谈的机构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和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提供服务问题有关。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

    24/06/2021
  • 澳门与内地新修订CEPA货物原产地标准7月1日起实施

    6月17日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公布,通过《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磋商机制,经与内地商议后,确定对四项食品产品的CEPA货物原产地标准作出优化修订,并将于今年7月1日起实施。 经济及科技发展局表示,由2019年至今,通过CEPA磋商机制成功落实修订原产地标准共有18项,涵盖肉食制品、…

    17/06/2021
  • 美国放水6万亿 全世界跟着买单?中日英等七国已抛售3216亿美债

    当下,美国仍在“冒险借钱”。当地时间5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拜登近日公布的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万亿元)预算案,会让美国已处于历史高峰的国债再推向更高点,但尚未超过该国的财力范围。 耶伦进一步表明,在6万亿美元的放水方案下,今年美国债务占GDP总量的比例预计会比2020年的100.1%更高;到了2027年…

    31/05/2021
  • 武汉10年未调居民气价  燃气三巨头一年或亏10亿

    为加强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建设,及时疏导终端气价矛盾,保障城镇燃气安全稳定供应,湖北省发改委于今年6月21日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联动通知》)。但是截止倒8月10日,该通知出炉50天后,湖北省各州、市、县均尚未根据省发改委的《联动通知》出台当地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

    11/08/2023
  • 连平:当前为什么要全面降准

    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央行于7月9日下午宣布7月15日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为什么在大宗…

    09/07/2021
  • 退却的大象与进击的野猪:当下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

    四千年前,大象活动的范围最北可到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可见当时中原地区还生活着众多大象。如今河南省的简称“豫”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於物”。大象是瑞兽,因此“豫”字也有安乐祥和之意。

    中国古代经历过几次显著的气候变冷时期,这是导致大象南迁的自然因素。但历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大象的退却》一书中指出,即便在气候回暖的时期,中国的大象种群也没有恢复,“最明显的解释即是,大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阵下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这表明,中国的农夫和大象无法共处。”

    在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经济体系中,森林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相反,栖息其中的野生动物还经常为害人类。《诗经·大雅》记载了周朝的创业者们砍伐山林的丰功伟绩:“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孟子》也记载,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悅”。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大象一路南迁。到唐宋时期,大象的主要活动区域已局限于岭南一带。五代十国的南汉时期(公元962年),广东东莞的野象群经常损坏农田,于是官府出动军队围剿野象,并将象骨埋在一起,在其上建造石塔以示镇压,这便是如今东莞历史最悠久的文物之一“镇象塔”。南宋大儒朱熹在担任漳州知府时曾专门设立奖金,用于鼓励当地人捕杀野象,“如有人户杀得象者前来请赏,即时支给”。

    宋元之际,大象的栖息地进一步退至雷州、钦州等岭南西部地区。随着明清小冰期的到来,它们在珠江流域彻底消失,最终退缩至云南一隅。可以说,大象退却的历史就是农耕文明进攻的历史。

    09/06/2022
  •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解读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

    2021年1月26日,商务部王文涛部长与新西兰贸易和出口增长部长奥康纳分别代表两国政府,通过视频方式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关于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以下简称《升级议定书》)。为了让公众和企业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升级议定书》内容,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

    30/01/2021
  • 经济日报:顺势而为迎接“银发经济”

    面对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能否顺势而为、应时而动,促进老年产业发展及相关服务消费增长,将是一道全新的必答题。目前,构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等任务,已迫在眉睫,我们要做好全方位准备。 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3.50%。对照…

    28/0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