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海洋是地球资源的宝库。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工业社会进程中,谁对于海洋的掌控能力更强,谁就在世界局势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长按小程序购买杂志

“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本文刊发于《环球财经》2022年11月刊

 

作者 | 北朴(发自奥斯陆)
编辑 | 林鹰
海洋是地球资源的宝库。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工业社会进程中,谁对于海洋的掌控能力更强,谁就在世界局势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世界经济根据领域划分可分为陆地经济、海洋经济以及天空经济。海洋经济可划分为近海经济、深海经济和远海经济。远海经济主要包括航海业及远洋捕捞,西方航海业的兴起造就了殖民财富的巨大积累,远洋捕捞也给一些国家带来较大收益。深海经济主要指与海底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以及海底矿藏开发利用相关的经济,也给不少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

健康发展近海经济大势所趋

“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当前,远海经济的辉煌已临迟暮,深海经济的发展接近瓶颈,近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最有价值的国家经济增长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2022 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指出,2030 年人类食用的水产品中 62% 将来自养殖业,同时全球需求量不断上升,水产养殖产量将以7.9% 的速度发展,成为增速最快的动物源食品生产领域,也将成为人类获取蛋白质和解决食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但是,如果在近海经济中缺乏顶层设计、技术条件,依然用“靠海吃海”的思维来发展演绎为无序捕捞、高污染养殖水产品的代名词,不仅会造成产值低,而且给鱼类繁衍和近海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

根据《2022 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1 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6690.29 万吨,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 80.6:19.4,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的 67%,其中海水养殖产 量 达 到 2211.14 万 吨。据 估 计,如果要稳定我国目前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到 2030 年前后我国水产品还需要增加 2000 万吨以上。因此,虽然我国海洋渔业产量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按照目前的增长速率来看仍难以满足未来的人民粮食需求。水产养殖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优质动物蛋白、改善人民膳食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海洋渔业进一步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我国海洋经济的现状

“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我国海岸线总长超过 3.2 万千米,仅次于澳大利亚、印尼和俄罗斯。

因历史原因,我国三类海洋经济方式发展很不均衡。远海经济中航运业及远洋捕捞起步晚,虽然规模不小,但已失去了财富积累的先机。深海经济中石油钻探开展较好,但受到地域及蕴藏条件限制,发展空间有限。近海经济则 40年来基本处于初级阶段,集约发展及科技含量不足,尚处在与“小农”经济相对应的“小渔”经济时代。

目前,我国的农业早已告别了农耕文明的时代,但改革开放之初提的“四个现代化”中,唯有“农业现代化”至今实现得不尽如人意。农业生产率依然较低,在这样的整体背景下,我国近海经济海产养殖业的科技水平及管理机制相对落后,大规模的海洋污染持续数十年,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和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对海产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同时,我国水产种业现状可用四个字形容:“有种无业”。苗种多来源于野生捕捞,缺少优良性状的时代延续性,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资源。目前我国水产种业处于关键的产业结构调整期,生产良种是水产种业的终极目标,水产良种可以显著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10% ~ 30%)、抗病性等。目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生物如南美白对虾,我国年产量约150 万吨,产值逾 200 亿元,90% 的种虾依靠进口,供应商在几年间将种虾价格由 20 美元 / 对上涨至 120/ 美元 / 对,没有自主良种培育能力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我国大西洋鲑鱼的年需求量达 30 万吨,但由于缺乏良种资源和养殖技术装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国家“十四五”科技规划将生物育种作为八大前沿领域之一,并提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强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经过近 40 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正面临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升级期,以增产为主要导向的渔业发展模式,造成优质水产品的比例偏低,已无法满足当代中国多元化农产品消费需求。由于当前的养殖产业以作坊式近海养殖为主,粗放式养殖不但设施简陋、工艺粗糙、空间规划和管理水平不高、创新力不足,也导致目前15 米等深线以内适于渔业养殖水域的饱和,海水养殖密度过大,因此拓展养殖新空间迫在眉睫。同时,我国15~40 米的水域利用率还不到 1%,40 米等深线的深水域尚未开发,离岸或深远海养殖大有可为。

同时,由于我国海产养殖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饲料较为低端,食用率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对海产养殖企业缺乏法律规范及监督管理,存在大量落后低端产能,既严重污染环境,又无法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更无法满足国民对于优质海产品的庞大需求。要创造海洋环境、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三赢”局面,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的提出

“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近海经济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是海洋经济当中具备无限产能的真正“蓝海”。任何一个国家在该领域抢占了先机,占据了优势,主导了科技,都会带来双重丰厚回报——污染海洋环境的治理及修复和海产养殖业的巨大经济利益,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经济强国。

从党的十六大,我国开始做出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导向,我国从发展海洋经济到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经历了整整 20 年时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比较显著。如,世界深水网箱养殖已有数十年发展基础,在这期间,以挪威、日本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大型深水网箱,取得极大的成功,引领着海洋 养 殖 设 施 发 展 潮 流。早 在 1995年,美国联邦技术评价办公室就将“offshore aquaculture”( 离岸或深远海水产养殖)作为未来渔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此后挪威本土渔业公司设计的“Ocean Farm 1” “Hex Box”养殖网箱和“Havfarm”养殖网箱等养殖平台相继成功应用,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善的养殖体系,呈现出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抗风浪能力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等特点。

与国外相比,我国离岸深远海养殖技术及其装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求,以及传统养殖产业弊端的初显,离岸深远海养殖产业逐步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由我国主持建造的离岸深远海养殖平台,如“振渔 1 号”(振华重工集团)、“深蓝 1 号”(中船重工集团)、“德海 1 号”(天津德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已成功实现大黄鱼、大西洋鲑、石斑鱼和卵形鲳鲹等经济型鱼类的成功养殖。

虽然我国海上养殖设施装备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海上装置设备的生态化、集成化和数字化较低,生产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操作方法,在精准投喂、实时监测和起水捕捞等配套设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目前在近海养殖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国家是挪威,作为低调的“世界渔场”,挪威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展了三文鱼遗传改良工作,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产遗传育种案例。随后几十年,依靠一条三文鱼成就了世界渔业强国的壮举,引领全球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从科研支持、鱼苗培育、饲料、装备,到全国统一的对于海产养殖企业的严格立法规范及监管机制,挪威已形成集海洋环境管理和巨大经济效益相平衡的海产养殖产业体系,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推广方面形成了全面的可资借鉴的成果。

建言海洋经济强国战略的实现路径

“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目前技术全球领先的挪威公司生产的海上养殖装备

一、与近海经济强国挪威、日本等展开合作,引进其最先进的海产养殖装备,选取沿海城市的几个优质海域建立三到四个高科技海产养殖基地及海产养殖科研实验室。

二、建设优良海产生物的国家级、省级遗传育种中心。结合环保、智能、高效的网箱养殖技术装备和苗种繁育场,利用黄海、渤海的优良冷水团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水产良种资源建设,打破水产核心种源依靠进口的局面。同时,应充分利用业界尖端的分子育种技术手段,缩短育种周期,坚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总方向,坚持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市场和品种的创新主体,为“十四五”水产种业规划夯实基础,切实解决我国水产种业“卡脖子”的相关问题。

三、借鉴挪威、日本先进成熟的管理规范体系,建立我国海产养殖行业的全行业法律规范体系,对于我国海产养殖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点规范海产养殖企业规模,淘汰整合落后的“小作坊”企业,对企业防治污染标准、科技进步标准、育种、海养、加工等流程标准进行规范,迅速优化整合海产养殖企业,形成优质高科技海产养殖产能。

四、建立育种、鱼苗、海养的规范化的养殖体系。充分发挥高科技装备的育种、海养、饲料投喂、污染控制及消化、防范台风海啸等功能,建立我国海产养殖的高科技、高效能、无污染的养殖体系。

五、建立海产品加工体系,海产品加工要与养殖捕捞无缝对接,严格保鲜,防止污染,形成全方位的海产品加工体系。不仅生产加工鱼类,还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海产制品,如鱼油等。海洋污染源治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制定一个逐步提高标准的时间表,从育种,鱼苗,海上养殖装备,饲料,到加工厂,形成销售一条龙产业,需要过渡期,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

六、建立科研数据跟踪及装备改进体系,可以与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合作,建立海产养殖科研数据跟踪、分析及综合判断体系以及装备不断升级的改进体系。

总之要实现没有海域污染的“大渔”海洋强国战略,关键是下面这四个体系做全方位提升:1. 全行业规范体系;2. 养殖体系(育种、鱼苗、海养);3. 高质量的加工体系;4. 科研数据跟踪与装备改进体系。

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干净的海洋,让国民吃上营养健康安全的海产品,不断改善体质,逐步摆脱海产种业限制,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应加紧布局,由局成势,因势利导,形成大势,变“小渔”经济为世界级的“大渔”经济,打造十万亿级的海洋经济带。设立好规范,开发出好技术装备,既能产生数以万亿级巨大的经济价值,为管理好我们的近海打好基础,更是给子孙后代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小渔”与“大渔”——浅论我国海洋经济强国战略发展之路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gfmagazine的头像gfmagazine
上一篇 02/12/2022 11:12
下一篇 02/12/2022 13:11

相关推荐

  • 科学至实,海洋可期——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以及其他生命形态赖以生存的家园。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开发活动的双重胁迫,海洋健康面临严峻挑战。由此,我们亟需重新审视人海关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保障海洋的长期繁荣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海洋是一个高度动态变化的巨型联通空间,解决海洋的问题特别需要系统思维以及跨界有效协同与行动,即,通过政产学研商的共商共建,并在科学、技术、治理、金融创新等四端发力。唯有此,海洋将依然是一个可期的繁荣之地。

    02/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