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缺少“独角兽”——专访日本高崎经济大学王雪副教授

日本为什么缺少“独角兽”——专访日本高崎经济大学王雪副教授

独角兽一词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种虚构生物,稀有而高贵。2013年,风险投资家艾琳·李(Aileen Lee)在《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从十亿美元初创公司中学到的》的署名文章中提出“独角兽企业”概念,此后“独角兽”一词风行于风投界,风险投资家、创业者们开始有意识地创造、培育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也开始爆发式涌现。

 

据艾琳·李的研究,在过去十年间全球每年平均诞生四只独角兽(注1)。而根据风险投资数据公司“CB insights”的公开数据(图1),截至2021年6月19日,全球共有712家独角兽企业,其中诞生于2014年以来(含2014年)的独角兽企业合计700家,亦即全球每年平均诞生93.3家,而自2018年以来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在一百家以上,某种意义上独角兽企业已不再那么稀有。

 

细数主要经济体的独角兽企业数量,美国独角兽企业是372家,中国大陆137家、印度33家、德国17家、巴西12家、韩国10家,而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只有6家,在美、中已不再稀有的独角兽企业在日本仍然濒稀。

 

为何日本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如此稀有?对此,《环球财经》记者采访了日本高崎经济大学的王雪副教授。王雪从硕士到博士阶段一直就读于技术经营专业(中文为“科技管理”),从日本东北大学工学研究科获取博士学位以来一直从事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对日本创新型企业颇为了解。

 

《环球财经》:近年来独角兽企业爆发式涌现,成为独角兽企业也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梦想。您认为这类企业爆发式涌现的契机是什么?

 

王雪:独角兽企业特指那些在短期内估值达到一定规模的初创企业,界定一家企业是否是独角兽企业有三个要素,其一是创立年份须在十年以内,其二是估值在10亿美金以上,其三是没有上市。

 

独角兽企业这一概念虽然在2013年被提出,但最早的独角兽企业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的20世纪初。我根据风险投资数据公司“CB insights”官网所登载的数据,梳理了估值前100名独角兽企业的创立时期,发现符合前述三项要素的初创企业主要出现在2013年以前;而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有八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迄今已经超过百年。(图2)

 

进入21世纪后,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变得不再稀有,特别是2008年成为一个分水岭,此后独角兽企业的数量明显增长。究其原因,是因为2008年美国正爆发次贷危机,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设定在0~0.25%的超低水平,这降低了许多标准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带动了各国实际利率的下降,使得新兴的杠杆化、高收益财富管理工具饱受欢迎,从而推动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大量的风险投资后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资本聚集在初创企业,在A轮、B轮、C轮投资下,初创企业成为独角兽的可能性变大了,导致独角兽企业在2008年以后爆发式涌现。

 

 

《环球财经》:2008年金融危机后独角兽企业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快速衰败的现象也迅速增多,特别是针对投资方与创业者相互抬轿子的问题也出现了争议。对此,《人民日报》在2018年曾发表《迎接“独角兽” 拒绝“毒角兽”》的评论文章,指出“过热的投资或过高的估值到最后只会是流星一闪而过,落得一地鸡毛”。美国媒体也指出“投资者和公司创始人可以通过调整出售股本的数量或增加其他条款,来获得更高的账面估值”。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王雪:商业的本质可以用如下公式简单概括:客户人数×商品单价-成本=利益。风投机构也是按这个公式去衡量一家创业公司是否有成长性的。在我看来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要想成为独角兽关键就三点——用户、用户、用户。创业公司要是抓住了大量的用户群,精准对应用户群的需求,靠现有用户可以源源不断吸引新的用户,那这个公司的估值想不高都难。现有的用户数量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反映,但未来是否能指数级增长,这就靠风投家的慧眼以及见仁见智了。

 

但估值毕竟不是市值,估值的评价局限于一些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机构,是把话语权交给了少数人手中,一些初创公司喜欢找风投大佬来投资,就是这个原因。相比较,上市是大家一起评估,依靠市场各方面的舆论、信息来做出价值判断,形成了市值。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独角兽这个概念也是。

 

《环球财经》:您提到的估值前100家独角兽企业,它们有哪些共性特征?

 

王雪:通过对估值前100位的独角兽企业做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有三个共性特征,这三个共性特征是影响企业发展成为独角兽公司速度的三个主要指标。

 

第一是平台模式。平台也分为机能型平台与媒介型平台两种。其中机能型平台只能按照指令完成事项,平台与客户间、客户之间没有互动与反馈。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按照每个使用用户的指令形成一个成果,但它不会根据你的喜好去反馈更不会与用户之间互动。而媒介型平台不一样,与用户间会有互动,在上面可以知道更多有益于用户要进行下一个活动的信息,如各种出行服务平台既有航班信息也有酒店信息,还有餐厅、租车等信息服务,而如“今日头条”等平台,用户与用户之间是可以互动的。近年来的独角兽企业更多是媒介型,因为机能型不符合互联网属性。

 

第二是破坏式创新。这里的“破坏”是指打散现有商业模式架构,重新调整和组合,一种是开拓出一个物美价廉的消费降级市场,另外一种是重新打磨出一个尚未被发现的市场缺口。在前100名独角兽企业里面,首先它们都是科技型公司,并且这些科技型公司大都实现了破坏式创新。

 

破坏式创新又分为多种形式,其一是基于平台连接新供需。其二是在商业模式上创造了超越常识的新客户体验。这里面又分为①对客户价值重塑,创造新的价值;②将复杂的客户体验重塑成简单明了的客户体验;③重塑用户的支出成本,实现免费化或低价格化;④重塑用户的支出方式,让顾客的支出从一次性支付变为定期支付。其三是以难以模仿的“独门技术”为竞争力的破坏式创新。但技术从诞生到成熟有一个生命周期,要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资源投入成本很高,风险很高,因为待技术成熟后可能与世界潮流并不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尤其薄弱,因为日本的社会不鼓励人们打破现有常识和模式,所以日本在商业模式上做得很差。相反,中国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就做得很好,因此很多日本企业虽然抄袭“中国作业”,却并不成功,因为国情不同,所以只学皮毛只能是一直在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我国企业目前在制造业技术方面还缺乏世界领先的佼佼者,在技术深耕上有待加强,而日本在技术创新上则不乏独到之处,但缺少资本支持。

 

第三是得到资本的青睐。独角兽企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要在成立十年间就从初创企业发展成为估值突破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大规模的融资不可缺少。但因为不可能从股票市场得到融资,就必须要得到资本的青睐,如美国老虎基金、我国的腾讯控股、日本的软银控股等都领投了数十家的独角兽企业。

 

《环球财经》:日本软银控股在日本投的独角兽企业多吗?

 

王雪:日本软银旗下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美国以及东南亚,很少投日本的公司。连软银都很少投日本企业,从中可管窥日本的风投环境。

 

日本的独角兽企业非常少,截至2020年10月,美国的独角兽企业有239家,我国是118家,英国23家、德国12家,韩国11家,以色列、法国、巴西都各有7家,印度尼西亚有5家,日本只有4家。

 

《环球财经》:您认为日本独角兽企业少的制度性原因是什么?

 

王雪:第一,在日本上市比在中国、美国更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日本这个社会是鼓励上市的,只要上市,企业就可以实现资本积累,创始人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既然有一眼可见且安全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不去做呢,他们更愿意先保一个基本盘,倾向于先去上市。但是高风险带来高收益,回避高风险,稳扎稳打也就丧失了成为独角兽的可能性。相较而言,在中国和美国成为独角兽企业与上市都不太容易,对于创业者来说既然如此为何不赌一赌呢。另外,上市后企业就受到很多股东的监督,很多事情即使创始人想做,但股东大会不同意,特别是冒险的决策。

 

第二,日本风投生态薄弱,初创企业营养不足。虽然企业在日本敲钟上市容易,但风投生态非常薄弱,融资天平失去平衡,形成了恶性循环。从数据来看(图3),在2020年1~9月,在日本VC的投资总额只有1075亿日元,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不及美国的百分之一。然而,要想在十年的时间内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就离不开风险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投资,但日本初创企业在风投市场融不到那么多的钱。

 

我在日本从硕士到博士阶段一直就读于技术经营专业(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注2),博士毕业进入大学从事教职工作后,在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很多很有创新力的日本企业,这些企业最苦恼的问题之一就是没钱,也欢迎国内的投资资本可以关注到这些领域。

 

第三,日本大企业的内部创业多,没能内、外部双循环。在大企业工作一定年限后,一些员工基于自己的工作经历产生了不少灵感,他们另起炉灶去创业,这个现象在美国、中国都很普遍。但是在日本,灵感都在内部循环了,员工更倾向内部创业。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大企业普遍施行年工序列制,辞职创业或跳槽的沉默成本高,也因此人才流动性不高。另一方面是内部创业可以使用大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商业资源,这既可以给公司带来新事业、新利益,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又无需冒那么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但内部创业的缺点是只能按照大企业的条条框框与文化推进,并不利于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

 

第四,因为创业基础设施落后,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也很低。日本的创业教育非常棒,除了教一些基本内容外,还会告诉学生哪些雷不能碰、哪些肯定会失败、成功的案例有哪些、要成为创业家最起码要具备哪几个条件等。但仅有创业教育无济于事,因为大学生创业支援滞后、创业资金缺乏等现实问题,所以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并不高。举个例子,日本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奖金最多不超过100万日元(约合六万元人民币),而在国内,奖金金额可高达数十万甚至百万。还比如,我有一个学生利用酿酒后剩余的残渣——酒糟发明了一种无需施肥的农作物防虫技术,这个技术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验室研究,不仅实现了变废为宝,同时给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带来突飞猛进的提高,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还尚未实现产品升级。

 

《环球财经》:那么日本政府有没有什么举措来改善本土风投环境呢?

 

王雪:很难说有成功的举措。原来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没有指向创业,新首相菅义伟也是延续了前任的思想,主要是提倡降低中小企业的发展门槛,让中小企业活得更好。但中小企业与创业是两码事,创业指的是要推动社会发展,做一件补充社会价值的事业。所以为什么把创新和创业连在一起讲,因为创业需要创新性,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日本社会也深知自己缺少独角兽企业生存的土壤,所以在推美国人提出的另外一个概念——“斑马型”企业。与独角兽企业以利润为第一目标相反,斑马型企业以社会贡献为第一目标,这更符合日本的文化与价值观,使日本企业在另一维度发挥特色。(文/环球财经 王维)

 

 

1.艾琳·李:《欢迎来到独角兽俱乐部:从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中学到的》(Welcome To The Unicorn Club: Learning From Billion-Dollar Startups),翻译/李琳、郑李轩、岳渤),瞪羚云网:https://www.chinagazelle.cn/news/detail/ccc92b25d8764865aa49647aa503add4;

2.王雪:Management of technology虽是翻译为技术经营,但不只限于对于技术的研究。此专业基本包含四大类:①创新理论与战略的分析②创新性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人材管理③创新企业的运营管理及金融风险把控④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此外,MOT有别于我们常听说的MBA,MBA是为培养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的课程,而MOT倾向于培养创业者,创新人才,是一门将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的具体实践课程。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gfmagazine的头像gfmagazine
上一篇 27/08/2021 11:27
下一篇 27/08/2021 11: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