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植信投资研究院合办的“202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
IMF驻华首席代表巴内特(Steven Barnett)、副代表李鑫,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高级金融专家埃勒斯(Torsten Ehlers)、金融专家加德斯(Charlotte Gardes),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芦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研究员杨子荣等来自欧、美、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十余家媒体参与报道。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IMF原执行董事张之骧主持。
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
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阴云密布,政策制定者需要沉稳应对。最新预测显示,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保持在3.2%的水平不变,2023年将放缓至2.7%,比7月预测低0.2个百分点,且存在25%的可能性会降到2%以下。如果不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最严重阶段,那么这将是2001年以来最为疲弱的增长表现。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经济面临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而主要经济体将继续处于增长停滞状态。简言之,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对很多人来说,2023年从感受上将是衰退的一年。另外,预计今明两年亚太经济增长将下调至4%和4.3%,低于过去20年亚太经济增长水平。尽管如此,在全球经济中亚太经济表现仍是一个亮点。
建议各国央行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政策选项
IMF驻华首席代表巴内特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是通胀。全球通胀预计将从2021年的4.7%上升到2022年的8.8%,2023年和2024年将分别降至6.5%和4.1%。按照当前预测,通胀会在2024年12月份回落到疫情前的水平。但要实现这一点,需满足一些前提条件:一是各国央行顶住压力,成功控制通胀;二是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没有持续上涨。
巴内特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力度不足,不仅无法有效控制通胀,还会导致基于通胀基准面的预测脱钩,同时还可能损害央行信誉;二是货币政策收得太紧,有可能损害经济复苏,并造成金融稳定性风险。但总体来说,与政策力度过大相比,力度不足对于宏观经济产生的危害更大。因此,IMF目前建议各国央行加大力度,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央行首要的政策选项去考虑。
关注低收入国家或脆弱经济体的债务压力
世界经济面临的第二大挑战是低收入国家或脆弱经济体。这些国家和经济体受到疫情的影响尤为重大。2021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出比疫情之前的预测值减少了4%;但发达国家的损失大概只有2%。
现在约有60%的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压力,或者马上就要面临债务压力。在全球央行加息的趋势下,不仅基本利率上升,利差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中融资和进行债务重组的成本将更高,美元走强进一步加重了低收入国家美元计价外债的负担。因此,IMF号召各国为此积极采取行动,并一致行动。
巴内特表示,IMF成员包括190个国家和地区,IMF的行动也就代表了这190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行动。目前全球大概有90多个国家从IMF接受了贷款或援助,总金额超过2500亿美元,同时还帮助25个低收入国家实现债务减缓。IMF还安排了6500亿美元的SDR特别提款权政策,创造了新的金融工具,专门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韧性信托基金,总金额超过400亿美元。最近IMF新出台了“食品冲击窗口便利措施”,帮助部分国家应对全球食品价格上升造成的冲击。这些举措可以证明,世界已经采取行动,并且正在一致行动,因此对于未来应抱有期待并感到乐观。(本刊记者/吴菲菲)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