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环球财经》2022年9月刊
202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在发布的《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1》中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和疫情叠加影响之下,我国社保基金可持续指数从2008年的52.54降到2020年的39.2,社保基金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社保基金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医疗费用支出逐年攀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承压也越来越大。早在2012年12月,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正式公布了联合制定《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探索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2017年2月,财政部、人社部、国家卫计委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发挥医疗保险基金控费作用的意见》,要求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个人负担,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金可持续运行。
对于医保控费,27年专注于体育教育、运动损伤和运动康复的北京健教协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孕期营养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委会产后营养学组委员及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体医融合委员的王彦,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长期以来,在普通民众中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社会福利”,“这是错误的!基本医疗保险是一项社会的基本保障,如同你饿了需要吃一个馒头一样,这不是福利,只是基本需求。”他更愿意把“福利”对应为英文的“welfare”——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或幸运的状况。
在王彦看来,上述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的“占便宜心理”,也是近年来“骗保”事件频发的一个原因。而要从最深层次实现医保控费,应该从落实“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个最朴素的口号做起。“什么叫福利?国家引导人民,切实增强每个人的体质,每个人都从身体健康中受益,这才是真正的福利。”
2022年是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0周年。1952年6月10日,他题词这十二字,明确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早在28岁那年,1917年4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他在报刊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体育之研究》。
王彦在位于北京香山脚下的英师体能康复训练工作室内的横梁上,密密麻麻地用毛笔字抄写的,就是这篇文章。他认为,这篇百年前文章中所反映的问题,迄今依然存在;而其中谈到的应对之策,对于今人,同样振聋发聩。
“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效果云何,著手何处,皆茫乎如在雾中,其无效亦宜。欲图体育之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
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所感慨的“深感体育之要,伤提倡者之不得其当”,亦是王彦扼腕之处。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出身的运动训练学专家, 在与《环球财经》记者多次的沟通中,他数次强调:如果能弥补体育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缺失,以及充分发展运动医学,是有助于解决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控费难”的根本之道。
在我国原教育部1978年版《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除了体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首次被列入其中,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有据可查的首次“体医融合”的教学目标。然而,长久以来,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处于次要地位,特别是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读书价值观”浸淫下,体育老师成了很多人口中调侃“身体最不好、经常请假”的老师,体育课也经常被其他课占用课时,成为基础教育的边缘学科。
王彦认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是体育事业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特别是小学体育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实际上,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非常成熟,培养体育教师人才的高校有着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可以说,经过系统高校教育的小学体育老师从理论到实际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如果小学生能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规范地进行体育运动技能训练与体育理论知识培养,会对他们的一生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尽管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小学体育课的发展,迄今为止仍是“多体少育”,有限的体育课程多萎缩为“体能训练”,并未着重提升可令孩子们受益终生的体育素养。同时,作为体育课程的底本——生理教育课,在我国同样是缺失的,导致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身体认知不足,又谈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呢?
在王彦的工作室墙上,还有他自己书写的两个大大的毛笔字——体医。其实,在体和医之间,还有一个字:《环球财经》和王彦的对话,就从体、育、医谈起。
王彦,27年专注体育教育、运动损伤、运动康复;曾任国家女垒科研教练,国家拳击队体能教练,CBA男篮体能教练、翻译;现任北京健教协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孕期营养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委会产后营养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体医融合委员、北京闻涛关节康复诊所专家顾问
“认识你自己”,首先要从身体开始认知
《环球财经》:与一般性认知不同,我们有一个观点,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体育强国”,理由是,我们无论在奥运会取得的金牌总数,无论是夏奥会还是冬奥会,都已稳稳地居于世界前列。但我国不是一个“体育大国”,是因为我国的普通体育人群不够发达,比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足球,无论是男足女足,从事这一项运动的基础人群相比这项运动发达的国家,都非常欠缺,导致我们的国家队选材难。
王彦:我也是这一观点的持有者。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您看相比发达国家,我们的普通体育人群和他们的“分叉点”不同。比如美国,他们的很多体育项目,大学生联赛水平非常高,国家队从大学生中选材。但是我国则是从小学开始,有某项体育特长的孩子就被选材给拔走,从而走上了一条与同龄人不太一样的教育之路。由此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这部分被选拔的孩子文化课水准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普通孩子的体育课水准又明显处于低水平状态。
《环球财经》: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教学,体育课的课时也变得比以前多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王彦:据我从接触的小学体育教育者以及基础教育机构的管理者那里得知,确实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课了,校园体育设施建设也在进步,但体育课在学校里每周的课时频次增加程度,还是有地区差异,各地的情况还是不太一样,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体育课改上别的课,或者其他课程占用体育课的情况还是挺多的。真正的体育课,有理论学习和运动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包含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比如有多少人知道,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和神经?古希腊有一句哲语,叫“认识你自己”,大多数人都把它理解为是精神上的认知。我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人类的自我认知,首先应该从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开始。连自己的身体都搞不明白,又怎么搞得清楚精神呢?还有,关于体育史,知道的孩子又有多少?此外,体育的基本素养,并不仅仅体现在身体力行的体能锻炼上,也体现在对体育运动的欣赏能力上,而重视这一点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都不多。我觉得,体育教师的受尊重程度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在小学教育范畴内还是一个严重的短板。其实,不仅是小学,包括中学、大学,体育老师的“存在感”都是很低的。再比如,你知道其实我们有非常好的专家团队编写的非常完备的体育教材吗?尽管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材料相比,我们的教材文字量大而图片少,但其内容依然是非常科学的。但是,比如你,在上学阶段,见过这些教材吗?我想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即便有,你也会发现,体育课根本没有按照教材上的来讲。连体育老师都不重视教材,还能指望学生有多重视呢?体育课如果真的被重视起来,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谓要多少好处,就有多少好处。
《环球财经》:您刚才谈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对身体的认知不足,在这方面,您认为,目前解剖学知识能覆盖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吗?
王彦:解剖学只是在了解事物的时候,知道这个事物的形态,结构,位置,名称等,或者是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和基本功能关系等。如果没有生理学的话,系统的功能是怎么实现的,这些都是不知道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只是从解剖学去认识身体的话,它是有帮助的,但也失之片面。我强调体育学就是体育知识的汇总,里面包括了体育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包括了人的体型、体态,以及对于动作的掌控和动作的美感,人的身体构造是在几万年中形成的最经济、最合理协调的构造,动作的美感首先要满足社会学的美感,一般而言,你做这个动作,你感觉到很舒服,它一定也是符合美感的,也就是符合生理构造的。你看,运动里面是体现了很多的体育知识文化的,这是体育的一部分。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一个孩子生长发育,两件事情最重要,一个是阅读,还有一个就是运动。在运动的时候,你要不断地掌控自己的身体;人在思维的时候,通常身体的掌控就变成次要了,或者说进入自动化的状态。这二者之间也有结合得非常有趣的场景,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演说家在演说的时候会手舞足蹈,他有肢体语言,他挥挥手,加强自己的语气,这就是一种心理和动作之间结合产生的一种很有意思的动作。
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对于身体的了解,其实是一个人自我构建的必须途径,我们天天都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思维、工作、学习,并且完成一些生命的活动,如果我们很好地去了解它,很好地维护它,从开始生长发育时就建设它,那我们的身体是不是会更强壮?我们工作的时间是不是会延长?是不是会有效地缓解老龄化、过度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会越来越昌盛,越来越强大?
在这里,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去读读《黄帝内经》,这是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的。据我所知,一本在高知人群中非常流行的运动医学相关书籍《解剖列车》,其作者迈尔斯(Thomas W.Myers)就曾到中国学习过《黄帝内经》。
体育课不应沦为体能课
《环球财经》:除了体育课,小学里还有哪些可以提升儿童健康状况的教育形式?
王彦:合格的体育课,就应该是解决儿童体能、健康状况等的主要教育形式。比如,学校增加一些自由活动课,就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把自己学习到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自我实践,还有集体的课间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要强调一句,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广播体操,其设计和编写是非常科学的,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的。但很可惜,好像目前也日益式微了。
《环球财经》:是的,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红舞蹈”进入了小学校园,取代了传统的广播体操等,成了孩子们课间操的新内容。很多这样的内容在“抖音”上面收到了几百万的赞,在您看来,这样的网红舞蹈是否适合孩子们的成长?
王彦: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上好体育课、督促学生完成课间操。那些网上的“网红舞蹈”不能代替课间操的作用。广播体操是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运动形式,它可以预防和纠正孩子的不良姿势、避免或矫正脊柱侧弯的情况发生。如果孩子们都不做广播体操、改跳“网红舞蹈”了,那这种体育课和音乐课、艺术课还有区别吗?即便现在也有一些专门设计的体育舞蹈,也不能替代广播体操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不重视广播体操,本身就是缺乏体育素养的表现。
《环球财经》:对体育课的内容与形式,您有哪些建议?
王彦:关于体育课的内容,我读到过很多国家教委出版的体育教育学书籍、体育教师指导用书、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等权威资料。也学习到了很多先进又专业的体育知识、理念等,从中我也看到了科学系统规范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实际上,我国的小学体育教材内容非常专业、丰富,如果体育老师能够严格按照教材来授课,孩子们的体育知识与体能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然而,据我所知,目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育仍要以安全为大前提,很多家长对孩子运动中可能的损伤太过在意,孩子稍有不慎而产生擦伤,家长就会非常介意,甚至会投诉体育老师。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很多体育老师因为担心家长的不满,而不愿鼓励孩子多做运动,体育课的频次和质量也会“缩水”,甚至还有孩子课间不活动、枯坐在教室里等上课的情况发生。其实这些都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我觉得,家长们应该多给体育老师一点信心,让他们能够适时引导孩子们做运动,不要孩子有一点小擦伤就责怪体育老师,让老师们放手去做。实际上,小学的体育课考试真的不难,只要孩子们的运动量达标,几乎人人都可以考个满分。但现实的问题是,孩子在学校里因安全问题被束缚了手脚,运动的机会很少,怎么能在考体育时及格呢?
《环球财经》:在您看来,体育课除了体能训练,还可以有哪些内容和形式?比如,在遇到极端天气时,孩子们还可以怎么上体育课?
王彦:前几天,我在某平台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下雨了,孩子们无法在户外上体育课,老师就让几个同学轮流在教室里,模仿其他老师上课的样子,滑稽的样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觉得这样的体育课不够严肃,甚至有点不尊重师长。实际上,体育课只是体育教育的一种基本教学形式,户外或者室内的运动实践只是其中一部分,体育课分为理论和技能两个部分。比如,正确的站、立、卧、走、跑、跳等的姿势,其实也有理论和技能两个部分。如何科学锻炼,更是有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体育知识。比如,在室内的体育馆,老师就可以进行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在普通的教室,可以进行体育理论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示范讲解等给学生展示体育知识。所谓的体育素养,既包含了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也就是狭义上的体能,更要包含其所具备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基本的身体知识、基本的锻炼原则与方法、体育比赛鉴赏等,乃至如何对体育进行审美,比如了解运动项目的发展历程、知晓体育项目赛事、了解著名运动员的成长历程等。
实际上,关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从体育院校到师范院校,再到学校体育教育一线,只有体育老师能够做到终身学习,才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早已建立了完善的体系,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均有培养。只是目前还要依靠各个学校如何知人善用。
《环球财经》:在您看来,与其他国家的体育课程相比,我国应如何发展小学体育教育?
王彦:如我所说,实际上,我国的体育教育学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从学校体育教材到体育教师人才培养,都有着自身的长处与优势。但我国基础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尊重与基本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还要破除“金牌论”的功利主义选材机制。今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进行交流借鉴,还是很有必要的。
打通“体、育、医”是应对老年化社会的根本之道
《环球财经》:但运动人群的增加,是否也会带来运动损伤的增多?
王彦:在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下,只会减少运动损伤。另外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我们的运动医学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是一名运动员,又是“体医”的倡导者,在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要打通“体、育、医”,既面临现实人才的匮乏,也面临现实政策的障碍。我是运动员出身,如前所述,由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体育人才选拔机制过早“分叉”,导致运动员普遍文化素养不足,对身体和医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就更加不足。运动员退役后,从事医学方面的人更是寥寥,因为即便他懂,也面临着医疗资质的障碍。而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大夫和专家,又缺乏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运动员的了解。在运动医学方面,德国做得比较领先,我们可以借鉴。
我相信,打通“体、育、医”之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社会化问题,将会得到根本的缓解。
长按小程序购买杂志
往期推荐
01 |
02 |
03 |
04 |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