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笔者落笔之时,距离美国总统大选还剩两周时间,特朗普(Donald Trump)和贺锦丽(Kamala Devi Harris,另译哈里斯)的民意调查结果依然难分伯仲。报道大选的时事评论员实在难做,有些人索性鼓励大家不要看民意调查了。民意调查的水太深,就像2016年那次大选前,许多人羞于承认支持特朗普,却忠于内心地去投了他的票。这次民主党一些人已经为可能的败选找好了解释——或许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歧视女性或少数族裔,所以即使民意调查的数据好,最后也会因为这些人不去投票或者反而投了特朗普,而导致贺锦丽败选。当然,即使选民心口不一,原因究竟是歧视,还是因为不信任她的能力却被身份政治而绑架,就是一个博士论文级别的问题了。
相比于动动嘴皮子,真金白银地为自己的信念下注,也许更有参考性。从最近的加密货币博彩市场Polymarket的综合指数来看,特朗普当选的概率高达六成,并且还在上涨中。明确站队特朗普的马斯克(Elon Reeve Musk)也发文表示:“这比民意调查更准确,因为是用真实的金钱做赌注。” 不过,也有媒体扒出,这波涨势其实是由几个神秘账户用3000万美元给重金砸出来的。真假难辨。
“特朗普交易”是什么?
或许资本市场是一个更透明的“投票机”,更能反映“特朗普交易”(Trump Trade)的走势和收益。所谓“特朗普交易”,指的是基于特朗普当选的假设,根据他宣传的经济政策而投资相应板块的交易策略。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16年,当时市场的共识是特朗普当选不利股市,因为保护主义将有损经济增长,但就在大选揭晓当晚的夜盘美股市场跌停后,对减税的预期又让市场大幅反弹,从此开启了一波牛市。
而今年的 “特朗普交易” 始于7月份,刺杀未遂事件让投资者的情绪高涨,在共和党有可能同时拿下总统宝座和国会的 “红色浪潮” (red wave)的情绪下,主要股指和国债收益率齐齐上涨。其背后的逻辑是,根据华尔街的经验,在一党执政下,预算赤字往往会更大。近年来,赤字上升已经推动了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因为它增加了市场必须吸收的债券供应量,并对通胀造成了上行压力,从而促使美联储不得不将利率设定得更高。而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政策则将有利于规模较小、面向国内的企业和“旧经济”的行业。所以“特朗普交易”的核心原则,就是买股票和卖债券。
但是回看2016年的那波“特朗普交易”,收益也参差不齐。在特朗普当选后的一个月内,回报率最高的是金融板块、罗素2000小企业指数、工业和能源板块、标普指数、美元以及科技股。尽管特朗普的保护主义旗帜鲜明,罗素 2000 指数的出色表现只是昙花一现,在特朗普四年任期内,小型股表现差强人意。工业、能源和银行股的表现都比标普指数差,而美元和美国国债收益率一路走低。最后,特朗普上个任期内表现最好的还是科技股。
现在,选举临近,市场却仍然看涨,这种一边倒的情况确实少见。虽然季节性利好、 “特朗普交易”和全球刺激热潮都是导致牛市的因素,但是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是——市场似乎是吸取了2016年的教训,尽管对关税战和中东地缘政治风险非常担忧,却更怕错过特朗普的减税和财政刺激对风险资产的提振。现在大家都知道特朗普当选对股市有利了,都在大选前All-in(大意为“全部体现”)了。但是市场共识过度一致,很可能会造成大选后的回调。
“你们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好吗?”
可笑的是,尽管金融市场看上去已经“定价了”特朗普的胜利,两党的竞选却陷入了更激烈的恶战。最近的美国媒体都在说,现在的竞选活动已经进入了“奥普拉阶段(Oprah phase)”,这个戏谑的名字来源于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Oprah Winfrey),因为她总在她的年度大秀中给观众派大奖。贺锦丽最近宣布要给“黑人企业家”提供两万美元的可免除贷款。马斯克计划每天随机选择一名签署了他的请愿书的选民,奖励 100 万美元,为特朗普拉票。这种赤裸裸的收买选票的行为,不知美国的“国父们”看到了会作何感想。
就连偏向民主党的《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佩吉·努南(Peggy Noonan)都痛心疾首地希望贺锦丽停止收买行为,她的建议是将特朗普描述成对美国宪法的致命威胁,因为一旦败选,他会拒绝接受,并重演占领国会的闹剧,而她贺锦丽则将扮演美国宪法的维护者。每当看到这类精英阶层的发言,笔者总会忍不住长叹一声,美国政治观念的两极化背后,是阶级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随之而来的相互不理解和不信任。
只有中上层阶级才会对所谓的民主宪政的存亡而感到焦虑,对于普通美国老百姓来说,物价和就业才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
回顾历史,今年的情况其实和与1980年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和卡特(Jimmy Carter)的竞选有些相似。44年前的10月,里根的处境也很艰难,尽管严重的经济滞涨和外交政策的失败,使时任总统卡特的连任支持率大跌,但是当时的媒体和政界仍对里根持怀疑态度。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告诉里根:“从普通选民的角度来看,卡特最大的弱点是他的经济政策……更大的问题是通货膨胀。” 于是,里根在竞选辩论中,对美国民众发出了灵魂一问——“你们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好吗?” 切中要害。如果特朗普发出此问,恐怕多半美国底层民众的回答是否定的。
贺锦丽最近接受了福克斯电视台的采访,这是她自竞选以来,第一次脱稿、面对另一阵营的严肃对谈,可惜一场展现政策理念的绝佳机会,愣是被她变成了对特朗普的批斗会。在面对经济和通胀的问题时,她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拉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高盛、穆迪和《华尔街日报》来背书,表示他们都认可我的经济计划,而特朗普会带来通胀和经济衰退。吓得《华尔街日报》赶紧发文澄清,表示自1928年以来从不为哪个总统候选人站台,并且请看数据说话:特朗普在位的2017~ 2019 年,通胀率年均 2.1%(在2020 年新冠疫情封锁期间,通胀率下降至 1.2%),而拜登任期内为 5.1%。特朗普任期头三年的赤字总额为 2.4 万亿美元,而拜登任期内为 5.8 万亿美元。
但是,金融市场对特朗普的支持,以及拜登政府在赤字和通胀方面的失败表现,也不意味着民主党将失去机会。根据笔者的观察,投票结果更多取决于各党派争取选票的能力,这意味着两党的基层动员能力至关重要,而这一方面,民主党是占据优势的。
“关税是字典里最美的词”
这次恐怕不到11月5日,谁都不能断言花落谁家。但是,这也不重要了。
因为无论谁赢,用《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来总结——美国政策都将“特朗普化”(Trumpification)。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现实。自由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将一去不返,而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浪潮将席卷全球。
尽管贺锦丽的政治纲领含糊笼统,但是细看之下就会发现,她偷偷借用了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很多政策内容。比如,她的贸易政策,保留了特朗普之前征收的大部分关税,仅做了少量修改。另外,税收政策也保留了特朗普在2017 年签署的大部分减税措施,仅增加了对收入超过 40 万美元的家庭提高税率。贺锦丽积极向特朗普政策的靠拢,是为了争取那六七个摇摆州的选票,因为这些州2020 年的共和党支持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好几个百分点。
而特朗普为了争取摇摆州,则变得更加极端。在贸易方面,今年初他表示要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 10% 的关税,现在又将数字提高到 20%,还表示要对所有中国进口产品征收 60% 的关税。在税收方面,他计划削减所有税收,将 2017 年的减税政策永久化,并进一步降低企业税。根据联邦预算委员会的估计,特朗普在税收和支出方面做出的所有承诺加起来,将使政府债务增加至少7.5 万亿美元,两倍于贺锦丽的预算。
在最近的芝加哥经济俱乐部的采访中,主持人、彭博社主编米克尔思韦特(John Micklethwait)问到这个数字时,特朗普仅以一句:“我们只关心增长”给糊弄过去了。一个小时的采访里,他大概花了一半的时间宣扬:他要用“强关税”保护美国企业,要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关税是字典里最美的词,”他说,还随口将关税加码到了 100% 甚至 200% 。主持人反驳道,关税战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为“4000 万个美国就业岗位依赖于贸易”,并且关税将推高生活成本,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就像“全国性的销售税”。对于这种不会回答的技术问题,特朗普的回应总会变成人身攻击,他首先肯定自己:“我一直很擅长数学”,然后攻击《华尔街日报》“在所有事情上都是错的”,还对主持人说“你一直都在犯错。”特朗普的采访总能让笔者笑出眼泪。
两位总统候选人的糟糕表现,倒让人怀念起上个月的副总统候选人辩论了。美国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沃尔兹(Tim Walz)和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万斯(J.D.Vance)开场握手,辩论有理有据,论据中还有久违的技术性细节,双方还不时肯定对方的观点。这才是自诩“民主灯塔”该有的总统候选人的素质和风度啊。
话说回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走上了不归路,欧洲会是自由市场经济最后的堡垒吗?特朗普特别提到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以此来保护美国的汽车业,加拿大也同步效仿。而在最近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加征35%的投票中,在法国的牵头下有10个国家赞成,在其他弃权的国家之外,有五个国家反对,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龙头和车企标杆,德国展现出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坚持和信心,在这席卷欧美的保护主义浪潮中,显得尤为可贵和可敬。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和财政部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都表示,关税只能在短期内保护国内产业,长期来看只会让我们在今后的竞争中被淘汰。如此基础的经济学常识,却斗不过短视的政治考量和利益博弈。可悲可叹。
注:
1. The Editorial Board. (2024, Oct 18). Harris vs. Trump: the Inflation Recor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 The Economist. (2024, Oct 10). The Trumpification of American policy. The Economist;
3. Sindreu, J. (2024, Jul 20). The Trump Trade Is Back. But Did It Ever Work?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4. Noonan, P. (2024, Oct 17). The Oprah Phase and the Trump Dang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5. Khachigian, K. (2024, Oct 17). A Lesson in Winning From Reagan to Trump.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