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郎:我是不相信关系的创业者

张仕郎:我是不相信关系的创业者

云视野”在今年3月迎来周岁生日,我给它的礼物之一是敲定了第二轮融资。

作为记者笔下“年轻创业者”中的一员,生于1989年的我常常提醒自己已经不能算“年轻”,因为“90后”甚至“00后”的创业者这两年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而且他们都蛮拼的。

我们一同处在政策日趋公平的时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刚作政府工作报告说,国家要继续简政放权、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看来从不相信“关系”的我有望受到国家进一步的创业鼓励,我们的社会也在走向“去中心化”。

 

互联网唤我来北京

 

“云视野”的主营业务是在互联网上配眼镜,与一般的网店不同,我们使用云验光技术(在线验光)有自己的专利,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享受验光配镜。

之所以决意用电商模式大幅降低眼镜价格,是因为上大学时在学校的眼镜店里配镜上过当。大三那年觉得眼睛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医生开始说我的情况非常严重,后来发现不是眼睛有问题,而是配戴的眼镜瞳距不准。为了显得镜片薄一点,店家修改了瞳距,偷换了镜片。我怒气冲冲找到眼镜店,他们却不认账。那时起,我就不想再做一个忍气吞声的消费者,而要成为一个颠覆传统眼镜行业的创业者,希望有一天能够“报仇”。

人才短缺、成本高昂、厂店脱节、营销手段匮乏、消费者体验差等问题一直是传统眼镜行业的隐患。我之前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但那时已知道民航系统的复杂关系绝非是我能够适应和驾驭的,做眼镜也算找到了新理想。印象中上一代人创业主要依赖人脉和关系,跑关系、跑路子必不可少。我没能力这样做,也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在我看来,创业更重要的是项目、技术和团队,这比“关系”重要得多。

积累经验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我坚持方向。大四毕业前,我到学校附近的眼镜批发市场当业务员。毕业后找工作时,因为专业不对口、工资低怕我呆不长等原因没有眼镜企业肯要我,我只好去了眼镜企业集中的城市——上海,先干其他工作。当时多亏互联网,在微博上一直很活跃的我被人推荐给了位于北京的酷镜网——一家当时尚未注册的眼镜电商。我把这视为为创业做准备的绝佳机会,2013年4月辞掉上海的一家国企买上车票直奔北京。

在酷镜网我有机会进入眼镜电商的圈子,同时也看到了传统眼镜店库存量大、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的弊端,并加班加点拿到了中级验光师的资格。我有专利让人们通过简单操作在电脑上测出自己的瞳距。2013年和2014年我又申请了两项专利——屈光不正验光配镜用的试镜架和双色轴位散光表,让验光师更高效工作。

 

融资快得出乎意料

 

如果不是国家鼓励创业,我这样不信“关系”的人很难脱颖而出。没有名校背景,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幸运的是我创业时正好碰上2014年3月《公司法》改革,0元就可以注册公司。于是在去年4月,我用1元钱注册了云视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是注册下来了,可是没钱怎么办?那时的我在北京的双井租600元/月的床位,到地铁里唱歌宣传自己事业,也在微博和微信上宣传产品。我是“罗辑思维”的会员,还自己录制了原创视频脱口秀节目《白手起家》第一集——“我没钱,但是我创业了”,引来关注。

在那段时间,为了筹钱我见过雷军,和周鸿祎有一面之缘,均未获明确回应;还见到过一个骗子投资人,想骗我干股;后来在活动中见到了某知名投资人,当时我很兴奋聊了很多,说加一下他微信,他说“待会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时,“众筹”这个概念在互联网上已经如火如荼,6月我在国内最大的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上挂牌注册,并第一次接触到“股权众筹”这种模式。没想到一个月后天使投资就落地了,当时只想融60万人民币,在天使汇做了15分钟的路演后,有7位投资人围了过来,最后一共筹得180万元人民币。这7位投资人中有梅花天使合伙人吴世春,前百度CTO、现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李一男。

拿到钱后小伙伴请我吃了一餐桂林米粉,说:“我们大干吧!”当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人。后来回想,为什么几位大佬能够被我的项目打动,是因为坚持死磕一件事,还是因为我长得帅?我当然希望是两者都有(^_^)。但我更肯定的一件事是,传统的经营模式打不过互联网,传统经营的思维也不再适合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的老板太“抠”,通常不愿意给员工期权;传统眼镜企业效率也低,经常有大量库存占用流动资金。以前办企业负责人主要是跑银行拉关系做间接融资,而现在我们上网注册项目加路演就能完成直接融资,美国硅谷在1938年就有了支持大学毕业生车库创业的天使投资,随国内政策放开,中小企业在国内的融资也会更加容易。

在“云视野”,价格实惠是我们的杀手锏,而且我们有“帮助他人成功的思维”,先在大学生中推广产品,消费者不满意随时可换货,比传统店的服务好太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覆盖了北京地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提供到宿舍验光配镜服务,如今我们能够获得第二轮天使投资也算水到渠成。

 

招人和管理

 

作为CEO,我遇到的挑战不少。最大的感受是定方向和融资都不难,难的是招人和管理的与时俱进。公司发展方向上我们已经定了“2015做高校、2016启动白领市场”,资金也已经到位,但在招人和管理上,我还要继续摸索。

在招人上我走过很多弯路,比如曾“把兵当将看”。我有个关系不错的大学同学,拉他创业时他自己不愿意出钱并和我要股份,我都答应了。后来他还是觉得不稳定、没有工资,说等我拿到投资后就过来。后来我和别人一起拿到了投资,想这下他能过来了吧?他先说来,后来又说不来了,说是失败了女朋友要和他分手,而当时高铁卧铺票我都给他买好了。

后来我想通了,出现这么“狗血”的剧情我有责任。他本身并承担不了合伙人的责任,是我对他的角度定位有偏差。如果有人先问你“做得怎么样了”,做得好了就来,还没做好就等等看,这其实仍是员工的思维,想搭顺风车。合伙人需要创业者思维,需要能和你一起并肩作战的气魄和勇气。

在管理上,我一直在尝试突破自己。我发现让公司活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成为第一,北京市场的第一,中国市场的第一,世界市场的第一……这样我不仅能活下来,还会活得很好。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可以分给别人做的”,尽管很难,但我下定决心,必须要管住自己凡事都想要去插手的心理,放权给别人干(哪怕别人做的不符合我的想法)。 比如在销售上,我不是带销售团队的高手,销售总监一定比我专业,销售上的事我就不能乱干预。再说了,销售虽然很重要,但是公司只靠销售并不能成为世界第一,因为会做销售的人太多了。Google创始人佩奇说话的时候会看房间里一个空无一人的角落。这样一种性格内向的人不可能是销售的高手,但是他们做出了改变世界的产品,诀窍之一就是他把销售交给了施密特。

所以如果我们想做一家一年挣几百万的普通公司,我可以亲自抓销售。但是如果我们励志未来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第一的公司,那就要把销售交给更适合的人。而我要做的就是在技术上继续获得突破,将产品做到极致。

在“如何管理这么多人”上,我的经验是把公司做成一个产品。一个互联网产品是可以给很多用户使用的。如果产品做得不好,哪怕只有几个BUG(小漏洞),客户部的电话就会被打爆。产品的BUG越少,客户部需要的单位人员也就越少。公司也一样。每天都有很多小事打扰相关负责人,这些事很大一部分是一些小BUG在作怪,只要把这些BUG调整好,自己就顺畅了。

做公司要简化流程。10个人时容易管理,100人的时候就管不过来了,个人精力有限怎么办?我的想法是那就不用管,让他们按照特定的流程走就好。就像京东的配送系统一样,自动的分派、指配任务,不一定要靠领导去管理。

当医生的父亲对我的教育是:“不名垂青古,就遗臭万年”,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些极端,但也无形中奠定了我的创业基因。不过我发现创业和管理是两回事,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胸怀和学习精神,发现比自己牛的人并吸引他们加入这个团队,才是公司保持成长性的基础。与成熟的“70后”“80后”企业家相比,接近“90后”的我最大的短板是管理经验不足,好在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和很多“90后”“00后”管理者一样,我每天都在抓紧学习。

 

关于政策和这代人

 

在2014年全美国最富裕的40岁以下的11位年轻人中,仅有一位是家族遗产继承者,其余都是白手起家。我相信,像这样的创业案例,在中国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处在一个历史潮流中。1984年时流行“下海”, 联想、万科、海尔崛起;1992年小平南巡后,成就了冯仑、王石这一代人;1999年互联网热潮时,诞生了百度、腾讯、阿里……2014 年的潮流是O2O(离线商务模式),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机会。

我们正处在“去中心化”时代。

在我看来,“中心化”时代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个人很难有机会出头。在那时,资源、信息、资金等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上,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围绕着这些少数人,而这些少数人我们普通人难以接触上。在“中心化”时代,一个牌照就是暴利;个人想往上走通常只能靠领导的提拔;搞定某个人就可以获得传播资源成为一个品牌……那样的时代,不是“创客”的天下。

在“去中心化”时代,传播的中心化已经被移动互联网撕碎了,只靠走关系、砸广告就能打造品牌的时代正在终结。品牌的塑造需要消费者实实在在的口碑,那些传统零售商及依靠位置获得成功的人,当人们不再上街购物,他们也将走下历史的舞台。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以产品和用户交朋友,让用户做我们的代言人,让用户帮我们传播。这就是“创客”的时代 。

我不相信关系,但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希望自己在未来可以给投资者回报,给员工期权,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便利,这是我的价值和责任。我比我的父辈们幸运,他们有很多关系,但是没有我这么多朋友。

目前我们的竞争者还不多。我不怕竞争,更不怕有抄袭者。不可否认我们对传统眼镜行业造成了压力,线下店反应强烈在预料之中,,如果有抄袭者和我一起面对实体店对手的话,我们的压力会减轻很多。对于抄袭者而言,我的优势是先发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一步之差的结果往往就是谬之千里。

感谢这个鼓励“人人创业”“万众创业”的时代,但期望未来对于创业者的政策优惠更全面和彻底,比如我们公司现在注册资本61.2万,我认缴48.96万,专利评估50万,我以专利入股,税务部门现在就让上缴20%的个人所得税10万元。这10万元让我负担很重,我除了专利,每月给自己开的工资只有4000元,一分钱其他收入都没有,我认为这10万元应该在我出卖股权时才上缴。

我期待我的公司未来能够上市,别看我们现在20多个员工在中关村拥挤着办公,但我们每天过得都很荣耀,因为在这里诞生了全世界第一位“云验光师”。我们书写了历史,并希望能继续书写历史。

(文/云视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仕郎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gfmagazine的头像gfmagazine
上一篇 04/06/2020 16:04
下一篇 04/06/2020 22:21

相关推荐

  • 云视野:从创业的“坑”爬起来的反思

    2014年,我怀着一腔热情就创业了,发誓一定要改变眼镜行业。创业初期没有钱,在图书馆里办公。把商业计划书发到网上,通过初筛、复筛,“云视野”进入天使汇100X加速器。顺利拿到了梅花基金吴世春领投的170万天使投资。当时的我欣喜若狂,但不知道创业的顺利开局其实还源于一个时点的运气——现在回过头我才知道,2014、2015…

    04/0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