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宏观政策的九大重点任务: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位列第一条的提振消费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很多关注。影响消费最直接的因素是人们对劳动市场形势的判断,以及财富效应、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等等。近年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困难,市场内卷和三角债带来的企业收缩压力都影响人们的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新科技对就业的影响,一方面电商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带来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但实体零售业的就业率受到压力也是不争事实。中国的新科技应用在世界上属于第一梯队,但数字化、自动化、AI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劳动力转型压力也必须更早面对。
2024年9月底以来,政府密集推出扩大赤字、发行特殊地方债替换隐性地方债务等积极财政措施和降息、降准、扩大信贷等积极金融政策,加上4月证监 “国九条” 的逐步落实,信心正缓慢修复。不过房地产、股市低迷、地方债务等棘手问题有深层次历史原因,政策方案的推出并不意味着问题能立刻解决,加上国家处在以中美关系为主轴之一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国2025年总体经济走向尚面临许多挑战。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需要增强民众对前景的信心,特别是巩固人们对政策成功落地的信心。2024年推动的系列措施包含非常深刻的改革方案,包括证监会把证券市场从支持公司上市集资重新定位为保障投资者和培养“耐心”资本;中央政府把地方稳性债务转为公开地方政府债务,直接落实地方债务主体责任;央行通过降低存贷剪刀差减轻房贷和企业负担,把政策倾斜方向从贷款方部分转移到借款方;同时全国推行个人养老金账户,地方预算制度从基数预算改为零基预算等。一系列措施显示国家在许多领域的思路发生改变,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
经济政策的执行需要一定的传送机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尤其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需不断微调修正。保证政策成功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地方领导和基层干部。部分干部通过 “远洋捕捞” 、追讨陈年旧账、行政罚款等方法创收,这些方法都损害企业、百姓信心,不利于投资和消费。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关注,2024年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指出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10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也对异地执法问题做出规定。政策落地和预期管控的另一个重点是沟通。加强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可以避免干部对政策错误理解,改善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可以加深百姓对政策的了解,防止滥权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最惊人的成就。但成功背后也遗留一些历史问题,过去许多经济问题可以通过高增长消化解决。现在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后的低速阶段,暴露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展望2025年,经济实现稳增长,可以为布置解决社会和经济更深层次的矛盾提供时间和环境,如地方与中央事权与财政的优化分工、继续推进税制改革、提高直接所得税占比等。确保中央政策在地方层面成功落地,则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