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良医,但更关键的,动作是良药”——专访终身体育“体医融合”倡导人王彦教练

王彦认为,“运动是良医”这个概念很宽泛,而且凡是运动,就有运动损伤;因此,如何规避风险,真正做到“运动是良医”,他现在提倡的是:“动作是良药。”药是有剂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动作也是一样的,强度和量就是动作的剂量。

“运动是良医,但更关键的,动作是良药”——专访终身体育“体医融合”倡导人王彦教练

研究表明,长期缺乏运动的人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1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37.2%,这一数字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而根据2021年12月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我国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30.3%。

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还会影响我心理健康。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会导致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免疫力也会降低。这样一来,不仅更容易感到疲劳、困倦,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缺乏运动的人群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往往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 发起“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EIM)的全球行动,迄今为止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中国也在其中。ACSM认为,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周只需150分钟的体力活动就可以预防和治疗癌症、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运动是良医”的活动目标是使身体活动评估和推广成为临床护理的标准,长期愿景是让所有医疗保健提供者能够评估和审查每位患者的身体活动计划,并向患者推荐基于证据的健身资源。

作为体医融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彦曾经将“运动是良医”几个大字用毛笔书写在自己工作室的墙上。本刊记者也亲身感受到践行“运动是良医”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以笔者邻居家的孩子为例,在南方某城市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半年前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强烈疼痛,不得不面临手术的抉择。而他最终选择在王彦的指导下,通过每周一定量的动作的锻炼,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即可以如常进行体育活动。就在最近,他已经恢复了自己最喜爱的篮球运动。

尽管这样的案例在王彦的身体复健指导生涯中并非孤例,尽管他自己是一级运动员,曾担任国家女子垒球队科研教练、中国高尔夫协会奥运备战运动损伤防护专家,也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孕期营养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委员会产后营养学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体医融合委员,但是由于是运动训练学专业出身,在抖音科普关于身体知识时,依然被系统自动判定“涉医”而被锁。他找管理员申诉,把《运动解剖图谱》《高级运动生理学》书籍拍给他们看,他说,“我一个从事体育运动工作的,我不关注骨关节、韧带、血糖、血压这些,我怎么能够开展工作呢?运动员一边在运动的时候,一边就有各种仪器,检测他的这些值。你们系统这样的判定对体育运动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对方只能无奈地解释:设定系统时,这些词都“常规性”地列入医学范畴而不是运动范畴,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名运动员,我们的体育工作者,都不懂关于身体的知识,甚至在现实的规制中‘不被允许懂’相关知识,不承认你是关于身体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身体训练到高水平状态呢?又怎么保护自己的职业生涯呢!不仅是体育从业人员,关于身体的知识,是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缺乏这种认识,那么‘运动是良医’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很难落地。”王彦说。

“不仅如此,‘运动是良医’这个概念很宽泛,而且凡是运动,就有运动损伤;因此,如何规避风险,真正做到‘运动是良医’,我现在提倡的是:‘动作是良药’。药是有剂量的,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动作也是一样的,强度和量就是动作的剂量。”

《环球财经》和王彦的对话,就从“体医融合”的困境谈起。

“体医融合”理念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壁垒

王彦:运动不足已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不仅是中国面临这个问题。被西方成为“运动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赫罗迪科斯(Herodicus,约公元前500~480年)认为健康受损主要是因为饮食和身体活动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建议通过严格控制饮食、持续对身体进行有规律的训练而保持健康。他还曾经尝试通过走路、角力等运动来治疗患者。2007年,ACSM和AMA在回顾总结赫罗迪科斯运动和医学相结合的理念的基础上,将“运动是良医”这一思想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正式提出。2012年,我国在这一理念上进一步提出了“体医融合”的概念,强调预防第一,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这和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是同样的道理。“体医融合”也被有些人定义为“医疗体育”,内核是一致的,就是利用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体育运动和日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创伤,使人体机能尽快恢复。它对健康人,是预防医学;对病人来说,从医的角度是治疗医学,从体的角度是康复医学。

我国古代早就明白“运动是良医”这个道理。《黄帝内经》在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养生之道,就是对身体和生活的一个态度。《黄帝内经》还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你看,这里说的毛病,是不是一贯千年,也是今人常态?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八段锦的节目,说明我们的顶层设计师们完全了解运动不足、不当所带来的危害。《吕氏春秋·和乐篇》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可称是我国古代用运动治病的最早案例。我国周秦时期(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就提及导引(医疗体操)和按蹻(按摩);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中共有导引动作图像44幅,形象地描绘了各种导引动作,还注明了所防治疾病的名称;东汉名医华佗把“导引”编成五禽戏,被公认为有健身治病之功效;宋代的八段锦吸取了前代导引术的精华,在强调意念和呼吸的配合上,与印度的瑜伽有些类似。八段锦被认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这些都是体医融合的具体案例。可以说,“体医融合”的起源,体是作为方法,医是作为效果,而呈现的。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现实的情况是,“医”的话语权占据了很大的上风,“体”则式微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体育运动专家是不允许谈论医学的,连谈论身体名词过多,电脑系统都给你判断为“误导”。但是医生是可以随便谈论动作的,我们经常能听到医生说什么什么动作对你的身体有利,他可能完全不懂体育、运动,但人们不会认为他说错了,但到底这个动作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对你的身体有利?医生无法给你准确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在一位体育运动专家那里,可能就是明确的。再比如,最权威的医学期刊杂志《柳叶刀》刊文称“挥拍类运动可以使全因死亡率降低47%”,作为一名运动专家,我对这样的结论只能表示:无法评价。每个人每次适合的运动量都是不同的,哪怕在同一场比赛中,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其运动强度也是不一样的,运动的肌肉部位也是不一样的,《柳叶刀》是根据什么采样数据来得出的这一观点?如果我说,用一瓶矿泉水也可以锻炼出同样的效果,你会相信吗?但事实上,只要方法和量得当,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有观点认为,“体医”的分野节点,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在医学上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建立了人体解剖学。也正是在此之后,人体在医学的认知,从整体分解成了局部,然后在局部里再细分,所谓“专业”。你现在去医院可以看到,你的各个身体部位会细分到不同的科室,你问医生超过他科室的部位的问题,他都不会回答你,因为他会认为超过了这个部位的问题,他就不够专业了。

尽管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对病患及时、恰当地进行身体功能锻炼,能良好地刺激机体的组织细胞活动,恢复和加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从而加强整个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都是从局部着手的。这里的利弊,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认知,我就不多言了。

2022年在接受你采访时,我们有一个强烈的共识,就是我们是体育强国,而不是体育大国。“夺牌”目标不仅收窄了我国的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也使得我们的体育教学,从小学阶段就进入到“体能训练”而不是完整的“体育教学”中,这也使得体育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地位并不高,比如“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之类的调侃,就是对体育老师文化水平的矮化。因此在国内,整体上,体育专家和中老名医的社会地位及公众认知,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现实中“体医融合”所面临的难题。我们在工作中,医可以参与体的部分,但体参与医的部分,却有着种种障碍和隔阂。比如,我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林剑浩聘请的运动康复顾问,但是我不能观摩骨关节手术,因为那是不被医疗制度允许的。

王彦:这一活动的发起国美国,已经具备一定制度保障的基础。2023年3月,美国国税局对《美国税法典》第 213条进行了修改,允许通过免税医疗支出账户支付基于运动的干预措施。这一变化意义重大,它是在获得治疗选择方面向前又迈出了一步,其中包括对医疗伤害、疾病进行日常管理的锻炼。

在同为北美国家的加拿大,加拿大运动生理学学会的麦金托什(Brian MacIntosh)博士是 EIM加拿大工作组的负责人。这个工作组由来自加拿大运动生理学学会、加拿大家庭医师学院、加拿大运动和运动医学学院、加拿大物理治疗协会、加拿大营养师、加拿大精神运动学习和运动心理学学会以及一名临床运动专业人员的七名专家组成,工作组设定了三个目标:增加对患者进行身体活动评估和建议以及为患者制定身体活动处方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数量;增加符合加拿大体育活动指南的加拿大人数量;鼓励适当使用合格的运动专业人员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而工作组的首批项目之一,就是为医生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医生了解如何充分利用他们在诊所的有限时间,与患者一起提供身体活动干预。

几年前参加301医院中医医学部针灸科关玲主任组织的一个研讨会,会上她拉了一个横幅:“不想当医生的教练不是好教练,不想当教练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她的意思是想促进体医的融合与交流,但现实中很难做到,教练还是教练,医生还是医生。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要想实现“体医融合”,需要打破很多壁垒,比如体医之间的政策壁垒、社会认知壁垒、利益保护壁垒、教育体系的壁垒等等,让“运动是良医”的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制度的一部分;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输出上,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运动是如何成为良医的。所以我才提出了“动作是良药”这个观点。

“运动是良医,但更关键的,动作是良药”——专访终身体育“体医融合”倡导人王彦教练

肌肉锻炼的重要性与关键性

王彦:因为从运动的视角来看,身体所有的功能都是由肌肉来完成的。很多人一提到肌肉锻炼就会联想起健身房的“肌肉男”,这种关联可能来自于早年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的电影,那时关于健美的肌肉展示也是风靡一时。到现在为止,由于一些健身博主的引导,很多人还迷恋“八块腹肌”,这是对肌肉锻炼的偏狭认识。肌肉力量和形状只是肌肉功能的一小部分。肌肉的功能应该是让你坐立行走,消化吸收,我们每一个吹气的动作、吸气的动作,吞咽的动作,吃喝拉撒的动作,都是由肌肉来完成的。如果我们的肌肉的功能比较好,动作就会更加丰富。当动作更加丰富的时候,神经系统就能得到很好的濡养和锻炼,心脑血管功能也会变得很健康,因为心脑血管本身也是由肌肉来构成的,但我们的大脑不是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不是肌肉。

人体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细胞,由细胞与细胞间质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功能相似的器官组成系统,八大系统组成人体。人体有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肌肉和神经大家比较熟悉;上皮组织,我们在用鼻腔黏膜、口腔黏膜检测核酸的时候,测的就是柱状上皮,我们食道是鳞状上皮等……我们身体不同的界面,比如小肠绒毛的表面、胃黏膜,都是上皮组织。再比如结缔组织,人体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如骨、肌腱、韧带等,还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如血液、脂肪等。

根据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的不同,肌肉组织分为三类: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肌肉的功能如果好,神经系统、结缔组织、上皮组织也会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一个肌肉好的人皮肤不容易松弛,一个动作非常敏捷的人神经控制应该没毛病,一个举止得当、举手投足都充满了力量和美的人,大脑不会有问题,这样说,你是不是能更清楚肌肉的重要性?肌肉对我们全身生理功能的实现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动作就是由肌肉来产生的动力来完成的。

骨是身体的支架,但我们的身体是否“活着”,是由肌肉来决定的。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和肌肉共同构成了骨骼肌的一个系统,活着就需要能量代谢,所以人体骨骼肌系统就囊括了身上所有的部件,消化吸收也在里面。

由平滑肌骨骼肌的动力来自平滑肌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的氧气,或者是我的血液循环是从哪来的?那是通过我们的心肌泵血到肺,由肺实现呼吸,大家都知道心肺功能很重要,其实这就是肌肉的功能之一,心肌的功能和呼吸肌的功能。

所以,大众听到肌肉仿佛很熟悉,但肌肉远不是我们以为的“肌肉块”那么简单。肌肉块也不符合我们的传统审美,你看练习针灸的铜人,那就是我国古人对肌肉的认识,它的肌肉块是非常圆润的,这是我们古代传统的肌肉审美。

从出生到青春期,随着体重的增加,人体的肌肉量也平稳地增多。男性出生时骨骼肌占体重的25%,而长到20~30岁时就占到了40%~45%甚至更多。这种变化的主要发生在青春期肌肉生长速度高峰的时候。这个高峰是对突然发生的、几乎10倍增长的睾酮分泌量的回应。女性在青春期时没有经历这样快速的肌肉生长过程,可是她们的肌肉量也持续地增多到其青年期成人体重的30%~35%,尽管比男孩子要慢很多。速度差的主要归因是青春期时激素差别。随着年龄增加,由于肌肉流失和脂肪累积,男女的肌肉体重百分比都降低了。

肌肉质量随年龄的增长,基本上是已有肌纤维肥大(肌肉大小增加)的结果,而没有或很少有肌肉增生的作用(肌纤维数量增加)-肌浆型肥大。肌纤维肥大是肌丝、肌原纤维增加的结果。随着年轻人骨骼的增长,肌肉长度增长既是肌节数目增多的结果(在肌肉和肌腱交界的部位长出新的肌节),也是原有肌节长度增加的结果。男性在18~25岁、女性在16~20岁,达到肌肉量的高峰。除非其后通过运动、饮食或二者兼有的原因,使肌肉量有更大的增长。

动作是良药——强度是锻炼的灵魂

王彦:这就是我提倡的“动作是良药”的核心,也是上面提到过的:药发挥治病的功能,是有剂量的,这是医学范畴的说法;在运动学范畴里,动作要发挥运动的改善功能,就是通过量和强度的控制。竞技体育强度是运动成绩的灵魂,如果强度选择不合适,要不成绩很差,要不就发生运动损伤。对于普通人群,量和强度不合适一样也会发生运动损伤,而且过程更长,更不容易及早发现,危害更大。

华佗做“五禽戏”,建议“起作一禽之戏, 遣微汗出即止”。他认为适宜的运动量是“形劳而不倦”“沾濡汗出”,不能过度,“不当使极耳”。练习时候要有形劳,好比跑步或者“撸铁”到累的时候的身体疲劳,这是强度,这种强度持续一段时间构成的运动量,不会产生持续的疲劳,就是“不倦”,可恢复。道家医学代表人物、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在谈到运动量时,认为“不可使身汗, 有汗则受风, 以动摇故也。凡人导引, 骨节有声、如不引则声大, 声小则筋缓气通也”。以运动到微汗为宜的适当运动量,有利于消化及血液循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出大汗易“伤心”。

“运动是良医,但更关键的,动作是良药”——专访终身体育“体医融合”倡导人王彦教练

体育是甜的

王彦:谢谢!我也希望能做到这一点,更希望广大的普通人,也能够接受专业的运动指导,避免运动损伤。一方面,我做了很多运动科普视频,这些都是可以免费观看的,另一方面创办了“能体会”工作室,希望能够对有需要的人群进行更有针对的指导和帮助。“能”,就是指体能、能量;体,体育、体会、身体;会,可以做到;反过来也能读,“会体能”,体育要身体力行,才“能体会”,然后才“会体能”。

“能体会”主要针对四类人群。一是服务于专业运动员,还有特种行业者,使他们在体能和技能上更出色的满足比赛专项需求或者提高特种行业战斗力,提供专业的运动防伤指导和训练,最大程度的避免损伤;一旦损伤后,进行及时科学的再生恢复训练。二是把奥运级别的高水平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再生恢复方法和手段应用到普通人群,增强大家的运动防伤知识和技能,安全高效的锻炼,比如更科学地跑步、跳绳、打羽毛球、网球、篮球等,避免损伤并科学恢复。三是对青少年的身体姿态、身高等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促进,建立科学的动作模式,运动从娃娃抓起,使他们能真正尝到科学运动的甜头。四是针对中老年人的肌少症进行预防及恢复,保持提高肌肉功能,关节功能训练等等。

“能体会”倡导“体育是甜的”,在我们以前的宣传中,运动都是要吃苦的,这样怎么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体育运动呢?运动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动作训练、对强度的合理掌握,实现是“甜”的。

只有越多越多的人感受到体育的“甜”,我们才会从“体育强国”变成“体育大国”,从而继续反哺“体育强国”这一目标,并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清华大学的口号)的美好愿望。

王彦:体育是通识,它需要基于你对自己身体必须的认知。如果你对于身体更加了解,那么出现一些微小的不适,你就不会紧张。我们需要把身体这个“通识”搞清楚了,才不会盲目地去追捧一些看上去很炫但会对身体造成损伤的“网红动作”“网红运动”,这样的错误甚至还发生在小学校园里,令人担心。比如,膝关节的作用是支撑,小朋友把膝关节倒吊在杠上呈悬挂姿势,问题不大,但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容易造成十字韧带损伤;再比如跳跃能促进孩子生长发育,但孩子从高处向低处跳,容易造成离心收缩,且对骨骼冲击过大;瑜伽是很多人钟情的锻炼,这很好,但如果缺乏肌肉和力量的锻炼,盲目练瑜伽容易造成骨关节问题。

要锻炼肌肉和骨骼,“最大重复次数”这个概念很重要。但肌肉耐力练过头了,肌肉反而是丢失的。有一个基础知识:在轻松的走、跑、跳中,走路的运动强度最低,跑步是中等强度,跳的强度最高。老年人喜欢走路,但是走路这种低强度的运动,对腰椎和股骨头都容易造成劳损。建议在安全的范围内,大步走,上肢也运动起来,稍快但不用走得太远,时间太长。对于老年人锻炼目标来说,心肺功能重于关节肌肉和力量。

“体育是甜的”,这是我从事大半辈子体育、运动康复工作所体会的,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gfmagazine的头像gfmagazine
上一篇 12/06/2024 12:40
下一篇 19/06/2024 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