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刊
-
退却的大象与进击的野猪:当下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
四千年前,大象活动的范围最北可到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可见当时中原地区还生活着众多大象。如今河南省的简称“豫”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豫,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於物”。大象是瑞兽,因此“豫”字也有安乐祥和之意。
中国古代经历过几次显著的气候变冷时期,这是导致大象南迁的自然因素。但历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大象的退却》一书中指出,即便在气候回暖的时期,中国的大象种群也没有恢复,“最明显的解释即是,大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阵下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这表明,中国的农夫和大象无法共处。”
在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经济体系中,森林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相反,栖息其中的野生动物还经常为害人类。《诗经·大雅》记载了周朝的创业者们砍伐山林的丰功伟绩:“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孟子》也记载,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悅”。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大象一路南迁。到唐宋时期,大象的主要活动区域已局限于岭南一带。五代十国的南汉时期(公元962年),广东东莞的野象群经常损坏农田,于是官府出动军队围剿野象,并将象骨埋在一起,在其上建造石塔以示镇压,这便是如今东莞历史最悠久的文物之一“镇象塔”。南宋大儒朱熹在担任漳州知府时曾专门设立奖金,用于鼓励当地人捕杀野象,“如有人户杀得象者前来请赏,即时支给”。
宋元之际,大象的栖息地进一步退至雷州、钦州等岭南西部地区。随着明清小冰期的到来,它们在珠江流域彻底消失,最终退缩至云南一隅。可以说,大象退却的历史就是农耕文明进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