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4年1月20日上午,《“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首任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胡华强等相关领导出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主持本次活动。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首任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胡华强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一书对于梳理“一带一路”发展新形势和新问题、推动构建“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过去10年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经验值得总结。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利用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科技合作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一,相信未来中国同各方科技合作将越来越多,期待共同将更多中国科研成果转化为全球认可的科技出版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胡华强

发布会上,白春礼与胡华强共同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一书进行揭幕。

随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副秘书长、大湾区科学论坛执行秘书长聂晓伟对新书做了介绍。《“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紧密围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结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和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性重大问题,聚焦绿色、健康、数字、创新四大领域,将理论分析与实践深度结合,密切联系全球与国内局势变化,梳理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和创新丝绸之路建设现状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据此提出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建议,指明相关领域未来科技合作重点方向,为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希望通过此书,能让政、产、学、研各界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一带一路”建议,更加深入理解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在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据了解,为深入研究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在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202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智库理事会启动部署“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项目由白春礼院士牵头,由包信和、陈发虎、崔鹏、傅伯杰、郭华东、焦念志、汪寿阳、姚檀栋、赵宇亮等多位院士专家担任专题负责人。现汇集项目两年来的成果,形成《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一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企业家以及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感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参考和指导。2023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5月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发布了本书的简版,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关注。

本次发布会与会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具有突破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国际重大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新思维与新选择。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拓宽科技合作的界限,构建起坚实的合作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果。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秩序的重构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科技创新与合作成为关键力量,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帮助各国应对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基础性、前瞻性作用在连接互通与开放合作的过程中愈发凸显,彰显了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意义。

本次发布会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第三届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会由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组委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活动期间,白春礼院士致辞做了题为《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 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代表参会并发言。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网、凤凰卫视、丝路瞭望等媒体现场报道。

·对于来源于《环球财经》杂志的内容,《环球财经》杂志社保留对相关内容的全部权利。

·对标明来源的其他媒体信息,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吴菲菲吴菲菲编辑
上一篇 19/01/2024 23:41
下一篇 24/01/2024 12:25

相关推荐

  • 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8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8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23日表示,此次条例修订体现了“最严格的监管”要求,施行以后能更有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当天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马有祥表示,把好生猪屠宰的质量安全关,有利于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他介绍,条例此次…

    24/07/2021
  • 2022年我国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1月6日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说,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之一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快国家水网建设,推进省级水网建设,打通国家水网“最后一公里”。 2021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576亿元。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批复67项,累计开工62项。(新华网/记者:刘诗平) …

    06/01/2022
  • 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

    ◇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首先要牢牢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一切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扎扎实实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这一工作标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工作部署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是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告诉世界,实事求是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党性。

    党的百年奋斗史、新中国72年的建设史一再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得民心,靠的就是实事求是。只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我们党就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一旦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

    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那些见风使舵、处世圆滑的人,那些掩盖矛盾粉饰太平的人,那些花拳绣腿、不干实事的人,那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都有私心杂念在作祟。

    当下,检验干部是否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关键要看其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是否真抓实干,开拓进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整体性价值;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普惠性价值;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协调性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持续性价值;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的包容性价值。这些价值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是前无古人的。在这一价值体系指导下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没有任何现成样板可供模仿,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是蹄疾步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可靠保证。

    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首先要牢牢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一切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扎扎实实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国情,也是最基本的国情。我们作规划、订指标,都要立足于这一实际,不断解决人民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制定超越发展阶段的规划,不喊无法兑现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压茬推进。

    其次,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这一工作标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工作部署。

    把实事求是的工作标准置于一切工作的最高处,在具体工作方法中居于中心,是金标准;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置于一切工作的总纲领,拒绝浮夸,杜绝空谈,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求真务实之风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让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成为我们推进一切工作的底线,成为我们奋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命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党性就是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最高表达。

    第三,坚守实事求是这一最大的党性,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中严格落实实事求是。

    制度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制度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实事求是。以实事求是的制度体系规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航向。(文/李其芳)

    02/11/2021
  • 外汇局:我国外债增加主要来源于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债券

    在7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近一段时间,我国外债增加主要来源于境外投资者增持境内债券。 外汇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2.5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5%。 “2020年以来,外资购买境内债券大概占了全口径外债增幅的一半。”王春英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

    24/07/2021
  • 迎战寒潮!中国燃气攒足“底气”多措并举 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近日,新一轮寒潮来袭,全国多地开启“速冻模式”,华北、东北局地更是降温超过12℃。面对严寒、暴雪、大风三重夹击,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燃气”)牢牢守住不让一户居民受冻的底线,多措并举打出保气源、保安全、保服务“组合拳”,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多管齐下 保障用户“气无忧” 为保障所辖区域天然气的稳定供…

    27/11/2023
  • 消费养老论坛启动暨消费养老政策及模式研讨会于北京成功举办

    11月26日上午,消费养老论坛启动暨消费养老政策及模式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会议在启动消费养老论坛同时,凝聚来自政策、学术和产业等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消费养老行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余年的奋斗建设,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也迎来了中国消费领域的指数级增长。面对有着紧迫性、现实性和重要性的老龄化问题,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助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论坛启动和消费养老政策及模式探索的目标宗旨。专家指出,消费养老是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来源的新渠道;专家建议将个人消费养老金定义为消费型储备养老金;为确保消费养老行业行稳致远,要加强对全行业、全流程、全主体的监管责任;在保障消费者养老金安全的同时,探索完善消费养老金管理、生成的相关事业的有关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环球财经》杂志是论坛独家媒体合作单位。

    04/12/2021
  • 德国明年净举债规模将翻一番以上 至450亿欧元

    德国执政联盟计划将明年联邦政府借款净额增加一倍以上,同时将新债发行规模维持在宪法限制之内。知情人士透露,德国政府2023年净举债目标为450亿欧元(450亿美元)。7月份公布的财政计划中,该数据为172亿欧元。 德国财政部长Christian Lindner已承诺,明年将恢复实行举债上限,这将是疫情期间以来的首次。新冠…

    09/11/2022
  • 遭过度取水 法国“名泉”面临干涸

    原标题:遭过度取水,法国“名泉”面临干涸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位于法国中部的富维克泉水是世界闻名的优质矿泉水水源地,然而如今却有枯竭的迹象,当地居民和地质学家认为,这很有可能是瓶装水企业过度抽取所致,太多的地下水被抽走,导致整个地区都处于生态危险之中。 法新社26日报道称,69岁的当地老大爷皮埃尔·格洛德克…

    见闻 27/05/2021
  • 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在京举办 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

    9月20日~21日,第二届中国金融学科年会(2024)在京举行。本届年会聚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旨在促进金融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创新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贡献力量。 年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

    22/09/2024
  • 南非寻求与多国开展绿色金融合作

    11月22日,南非环境、森林及渔业部长芭芭拉·克里西(Barbara Creecy)表示,南非已经从一些富有国家获得了85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前正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以帮助其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由于南非的国家电力公司(Eskom)无法满足电力需求,该国80% 以上的电力主要来自破旧的燃煤电厂,定期轮流停电已是常态。该…

    23/11/2022